万历三十七年六月初三,福州洪灾初退,江风裹着水汽掠过城郭。
边锋骑士的红旗在临时赈济点飘扬,百姓们排队领取粮盐,脸上已无往日的惶恐。
朱徵妲趴在天津总署的舆图上,小手指着闽江入海口,脆声道:
“洪灾过后,闽地百姓缺盐缺粮,盐路要通到福建!”
万历帝刚看完闽地奏报,笑着点头:“妲儿说得是,如今闽地民心向附,正是拓展盐路的好时机。”
朱徵妲转头看向叶向高,小手指划过海岸线:
“叶大人,盐船改道渤海-黄海-舟山-福州线。”
指尖重点在建安、延平:
“陆路驿道要同步打通,让闽北三日内也能吃到三十文一斗的精白盐!”
她顿了顿,小眉头一皱:“洪灾冲毁了不少桥梁道路,修路的钱从抄家的巨室家产里出,让那些坏人也做点好事!”
“郡主妙计,“叶向高躬身应道:
盐路通闽地,既解民生之需,又能增加盐税,还能巩固民心,一举三得!”
指令下达的同时,天津城外的边锋火器工坊,炉火正旺。
赵士桢赤着胳膊,盯着案上的燧发枪图纸,笔尖在纸上游走。
“赵大人!”朱徵妲踩着小凳凑过来,小手指着枪机部位:“燧发枪的火石卡槽要加宽,这样换火石更快,雨天也不容易卡壳。”
赵士桢眼睛一亮,拍了下大腿:“郡主所言极是!之前总觉得点火慢,问题就出在这!”
话音刚落,王佐扛着一门刚铸好的短管火炮走进来,炮身还带着余温:
“赵大人,郡主!按你们的要求,这门‘捷胜炮’减重至两百斤,试射时射程能到两里,精度比旧炮提高三成!”
朱徵妲踮起脚尖,小手摸了摸冰凉的炮管:
“王大人,能不能在炮架上加个可调节支架?这样骑兵推着走的时候,能快速调整射击角度。”
王佐俯身细看炮架,恍然大悟:“郡主提醒得好!之前只想着减重,倒忘了射击灵活性,我这就去改!”
另一边,孙元化正指挥工匠浇筑红衣火炮的炮管,通红的铁水注入模具,发出“滋滋”声响,他抹了把额头的汗,对身旁的助手道:
“按郡主给的比例,硫磺、硝石、木炭的配比再调一次,火药威力要再提一档,还要保证炮管能承受住冲击力。”
朱徵妲溜达过来,小手指着模具:.
“炮管内壁需镜面打磨,减少弹丸摩擦,这样炮弹飞得更直;炮尾的引信孔要加深,避免点火时漏气。”
孙元化连连应诺:“郡主放心!有盐路的税银撑腰,精铁和火药原料管够,这批次火炮,月底就能造出五十门,全按改良设计来!”
万历帝巡视工坊时,看着热火朝天的景象,又看了看朱徵妲忙碌的小小身影,欣慰不已:
“赵士桢造枪,王佐实操,孙元化铸炮,再加上妲儿你出谋划策,大明火器,何愁不强!”
朱徵妲仰头笑道:“皇爷爷,等这些火器送到辽东,努尔哈赤再敢来,就让他尝尝大炮的厉害!”
赵士桢举着燧发枪图纸追出门:“郡主留步!这个击锤弹簧...
朱徵妲从徐光启背后探头:“用精钢卷制,淬火三次!
王佐扛着炮管踉跄跑来:“支架按您说的改了,可现在重心前倾...
朱徵妲踮脚拍炮身:“尾部加配重铁,行军时卸下!
孙元化举着冒烟的坩埚,沮丧地说:“郡主,新配方还是炸膛!这已是第三次了。”
她嗅了嗅,眉头先是一皱,随即舒展开来,果断下令:“是硝石纯度不够!别试了,换福建刚运来的那批!”
赵士桢突然低声道:“郡主,最近有生面孔在工坊外转悠。”
朱徵妲眨眨眼:“等他们看清红衣火炮的威力...”
三人围着小姑娘记笔记,远处万历帝笑捋胡须。
朱由校举着糖人:“妹妹尝尝,新做的红衣大炮糖!”
朱徵妲边看图纸边咬糖:“炮口太小...下次让御厨做大点。”
万历帝偷吃孙子的糖:“妲儿,听说你让赵士桢改进了十八处?
朱徵妲奶声奶气:”皇爷爷,枪还能更轻呢,就像这个糖人~”
此时,叶向高捧着奏折进来,见状悄悄把弹劾奏章藏到身后。
就在工坊改进如火如荼时,天津港的盐船已整装待发。
天津港内,满载精白盐的商船扯起风帆,船头插着“边锋盐运”的大旗,劈波斩浪向南疾驰。
沿途府县提前清理河道、修整码头,半月后,第一艘盐船便抵达福州港。
码头百姓争相购盐,三十文一斗的精白盐触手可及,欢呼声此起彼伏:
“托郡主的福,不仅救了我们的命,还让我们吃得起盐!”老大娘捧着盐袋笑出皱纹,中年汉子高声附和:
“这样的朝廷,我们拥护到底!”
盐路开通十日,闽地盐税便达五百万两。叶向高奏报时满面红光:
“陛下,照此势头,年内盐税有望突破五千万两,足够支撑火器工坊量产,还能再修十条驿道!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