训练间隙,李雪来找他,她的电脑显示着一封新邮件,标题醒目——《生活大爆炸》客串邀请。邮件里附着了简短剧本概念: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举办明星校友活动,李特作为特邀嘉宾出席,与剧中主角谢尔顿·库珀产生一系列关于篮球运动学的“学术交锋”。
李特灌了半瓶电解质水,喉结滚动着咽下液体。他盯着剧本里“角动量守恒在转身过人中的应用”、“非弹性碰撞与篮板球落点预测”这些字眼,嘴角扯出个弧度。这比那些只会让他摆造型的综艺有意思多了。
几天后,洛杉矶华纳兄弟片场的摄影棚里,温度比纽约低,但灯光烤得人发晕。李特穿着剧组分发的卡其裤和牛津衫,布料紧裹着他明显比普通演员壮硕几圈的肩背肌肉。他对面坐着吉姆·帕森斯,那个扮演谢尔顿的瘦高演员正用一种刻意模仿的、机器人般的姿态挺直腰板。
“Action!”
谢尔顿推了推眼镜,语速快得像子弹:“李特先生,我必须指出,你上赛季对阵马刺时那次底线负角度拉杆违背了基本的角动量守恒。根据公式L=Iω,你在空中收缩躯干的动作(减小转动惯量I)确实提高了旋转角速度ω,但这不足以补偿你起跳时不足的初始角动量。按照计算,你的脊柱至少需要额外承受15%的扭矩才能完成理论上可能的转动,这解释了你赛后冰敷腰部两个小时的行为。”
李特抱起胳膊,肱二头肌把衬衫袖子撑得满满当当。他微微歪头,语气带着点球场垃圾话的调侃腔调:“库珀博士,那你有没有算过我收缩核心时腹横肌和髂腰肌产生的反向力矩?考虑到我221厘米的臂展在过程中提供的微小空气动力阻尼修正,以及波波维奇教练当时骂人声波对我肾上腺素水平的提升效应——那大概相当于额外注射了0.3毫升肾上腺素——最终角动量刚好够用。需要我找NASA的朋友帮你复核一下流体边界层计算吗?”
片场有几个工作人员憋不住笑出了声。谢尔顿的扮演者明显愣了一下,剧本里没写这段。他声音提高了八度:“In~ter~esting!你这是在用经验主义混淆严谨的物理学模型!而且你显然混淆了肾上腺素对骨骼肌和心肌作用的不同机制…”
“Cut!”导演满意地喊停,对着李特竖起大拇指。吉姆·帕森斯松弛下来,凑近低声道:“哥们,你刚才那段即兴?我差点没接住。你真是职业球员?”
李特笑了笑,活动了下在灯光下有些僵硬的脖颈。“偶尔也得让脑子练练挡拆。”
拍摄继续进行。下一个场景在“实验室”,道具桌上摆满了示波器和电路板。谢尔顿指着白板上画得歪歪扭扭的篮球轨迹抛物线:“考虑到空气密度、球体旋转的马格努斯效应,以及斯台普斯中心常年设定的24摄氏度恒温,你季后赛对湖人那记压哨三分的出手角度应该是52度,而非ESPN数据分析显示的54度。他们显然忽略了海拔对重力加速度的微小影响。”
李特随手拿起桌上一块球形磁铁,在指尖灵活地转了两圈,就像平时转篮球一样。“有意思。不过库珀博士,你模型里假设的是标准球体表面粗糙度。但那天比赛用球,根据联盟官方日志,是斯伯丁那批代号‘K-37’的球,表面微观纹路比标准值深千分之三英寸,导致边界层分离点延迟,实际受空气阻力更小。所以54度没错,球进网时大概比你的理论值快了百分之二秒。”他把磁铁轻轻抛起接住,“要不你写信给斯特恩总裁投诉一下斯伯丁的品控?”
谢尔顿张了张嘴,像是电脑突然卡顿。伦纳德的扮演者约翰·盖尔克在一旁笑得肩膀直抖。
最终场景在校园咖啡馆。谢尔顿做最后挣扎,掏出电脑调出数据:“综合你过去五个赛季的投篮热区图,利用泊松分布进行建模,你在左侧底角三分线的命中率显着低于右侧,这与你是右利手球员的惯常认知相悖。我认为这与科里奥利力有关…”
李特端起道具咖啡杯,那杯子在他的大手里显得格外小巧。“库珀,你打篮球吗?”
谢尔顿挺起胸脯:“这种充满不可控变量和大量身体接触的原始运动…”
“那就是没打过。”李特打断他,放下杯子,身体前倾,手肘撑在膝盖上,这个姿势让他充满压迫感,“我左底角命中率低,是因为大多数球队会用他们最强壮的侧翼防守者把我往那边赶,逼我用非惯用手运球突破。而当我真的在左底角接到球,通常意味着进攻时间只剩不到三秒,对方会双人扑防。这跟地球自转没关系,只跟对方教练的防守策略和我队友的跑位有关。”他站起身,拍了拍谢尔顿的肩膀,布料下的骨头硌手,“物理学很酷,但球场上的事儿,有时候得靠这个。”他用手指点了点自己的太阳穴,又屈起手臂,绷紧的肱桡肌线条清晰可见,“还有这个。”
客串演戏挺好玩的,但终究不如在油漆区把哪个不服气的家伙撞开,然后把球狠狠砸进篮筐来得痛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