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1章:杨辰的劝谏,时机未到
通往偃师的官道上,马蹄声清脆而齐整。
杨辰一行人的队伍不长,仅有百余名亲卫,但个个都是从定国军中精挑细选的悍卒,身披玄甲,气势沉凝,与周围那些面带菜色、衣衫褴褛的流民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“主公,俺还是觉得,咱们就不该来。”秦琼骑在马上,靠近杨辰,瓮声瓮气地抱怨着,“李密那小子明显是摆了鸿门宴,咱们这么几个人过去,万一他翻脸……”
程咬金骑在另一侧,闻言咧开大嘴:“怕个鸟!他李密要是敢动歪心思,俺老程这三板斧,先把他那劳什子魏公府给劈了!”
罗成默默地跟在杨辰身后,一言不发,只是握着缰绳的手,骨节分明,目光不时扫过道路两旁萧瑟的田野,眼神里藏着几分复杂的情绪。洛阳的生机勃勃与此地的荒凉凋敝,让他心中那杆天平,不自觉地又倾斜了几分。
“叔宝,知节,稍安勿躁。”杨辰勒住马缰,眺望着远处偃师城的轮廓,语气平淡,“我们是去‘劝进’的,是去表忠心的,魏公高兴还来不及,怎么会翻脸呢?”
他特意在“劝进”两个字上加重了读音,脸上带着一抹玩味的笑意。
秦琼和程咬金对视一眼,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疑惑。主公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?前两天才说要看李密挨揍,今天怎么又真要去“劝进”了?
只有徐茂公,跟在队伍最后,捻着胡须,看着杨辰的背影,眼中精光一闪而过。他大概猜到了杨辰的意图。捧杀,有时候比棒杀更致命。
越是靠近偃师,气氛就越是显得怪异。
官道上,随处可见被强行征发的民夫,正吃力地拖拽着巨木和石料,旁边监工的士兵挥舞着鞭子,叫骂声不绝于耳。城门口的守卫,换上了一批崭新的甲胄,却掩不住眼神里的浮躁与不安。整座城池,都笼罩在一种强行粉饰太平的虚假繁荣之下,像一个浓妆艳抹的病人,外表光鲜,内里却早已腐烂。
杨辰一行人的到来,立刻引起了轰动。
“是杨参军!杨参军来了!”
“还有秦二爷和罗将军!他们真的来了!”
城门口的守军和百姓,看到那面熟悉的“杨”字将旗,都下意识地发出了惊呼。杨辰在洛阳的威望,早已随着商队和流民,传到了偃师。
李密的心腹大将蔡建德,早已在城门处等候。看到杨辰,他脸上立刻堆起了热情的笑容,快步迎了上来。
“杨参军,一路辛苦!魏公已在府中备下薄酒,专程为您接风洗尘!”
“蔡将军客气了。”杨辰翻身下马,同样报以微笑,只是那笑容并未抵达眼底,“魏公召集我等共商大业,辰身为瓦岗一员,岂敢不至。”
一行人穿过偃师的街道,直奔魏公府。
府内张灯结彩,卫兵林立,处处都透着一股急不可耐的喜庆。只是这份喜庆,在徐茂公这样的人看来,更像是一场仓促上演的闹剧。
蔡建德将秦琼等人引至偏厅休息,独独请杨辰一人,前往后堂书房,说魏公有要事单独商议。
秦琼和罗成对视一眼,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警惕。
“主公,我们跟你一起去。”罗成终于开口,声音低沉而坚定。
杨辰摆了摆手,示意他们安心:“无妨,这里是魏公府,不是龙潭虎穴。你们在此等候即可。”
说完,他便跟着蔡建德,步履从容地走向了书房。
书房内,檀香袅袅。李密并未坐在主位上,而是站在一幅巨大的地图前,身着一袭绣着云纹的华贵紫袍,背对着门口。听到脚步声,他缓缓转过身,脸上带着一种刻意营造的温和笑容。
“杨参军,你来了。”
“魏公。”杨辰躬身行了一礼,不卑不亢。
“坐。”李密指了指旁边的坐席,自己也随之落座。他没有急着开口,而是亲自为杨辰斟了一杯茶,动作行云流水,尽显礼贤下士的风范。
“洛阳之事,我已尽知。”李密端起茶杯,轻轻吹了吹热气,“你做得很好。击退李渊,安抚百姓,整顿钱粮,每一件,都办得滴水不漏。有你为我镇守洛阳,我心甚慰。”
这番话看似褒奖,实则是在点明主次。你杨辰再能干,也是“为我”镇守洛阳。
杨辰端起茶杯,呷了一口,才缓缓开口:“皆赖魏公信任,将士用命。辰不过是尽了本分而已。”
李密满意地点了点头,他要的就是这个态度。他放下茶杯,身体微微前倾,终于切入了正题:“杨参军,你乃当世奇才,对如今天下大势,想必有独到之见。你以为,我瓦岗军下一步,该当如何?”
来了。
杨辰心中冷笑,脸上却露出了凝重的神色。他放下茶杯,站起身,对着李密长揖及地。
“魏公,辰有一言,不知当讲不当讲。”
“但说无妨。”李密不动声色,心中却是一紧。
杨辰直起身,目光诚恳地看着李密,语气沉重地说道:“魏公,如今我军虽据有洛阳,看似势大,实则根基未稳。东有王世充虎视眈眈,西有李唐厉兵秣马,南有萧铣、杜伏威等辈蠢蠢欲动。我军刚刚经历偃师之败,元气尚未完全恢复,洛阳城中,人心虽附,但府库空虚,尚需时日休养生生息。此时,实非问鼎天下之良机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