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,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那队人马身上。
马车在镇口停下,一个护卫上前掀开了车帘,从里面走出一个身穿青色荷莲锦绶的官袍、面容清癯的中年男子。
他眼神锐利,扫视了一圈周围,最后落在张老爷身上。
张老爷连忙上前一步,弯腰拱手道:“草民张正堂,恭迎御史大人。”
陈小九和杨师傅也跟着行礼:“草民陈小九,杨铁信,见过御史大人。”
周围的乡绅和百姓也纷纷弯腰行礼,口呼“参见御史大人”。
那御史大人微微颔首,声音清朗:“不必多礼,皇上有旨,召张正堂,陈小九、杨铁信上前听宣。”
陈小九才知道知道“杨铁信”是杨师傅的大名,连忙和杨师傅一起上前几步,躬身弯腰站在香案前。
御史大人从身后护卫手中接过明黄色的圣旨,展开来,用带着长安口音的官话朗声道:(以下属于胡诌,圣旨不可能这么长)
“门下:
盖闻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;国欲强其兵,必善假于物。今有陈小九、张正堂、杨铁信三人,留心军旅之弊,潜究牧养之要,铸精铁为环,裹健蹄以固,名曰“马蹄铁”。试之郊野,跋山不损其蹄;用之疆场,涉险不碍其驰,实乃补军旅之阙失,利兵马之驰突,于军事实功,厥功甚伟。
夫智者创物,勇者达其行,劳者成其力。小九敏思,察战马之苦;铁信精工,锻铁石之韧;正堂笃行,验实用之效。三人协心,成此良器,更见忠国之诚。朕览之嘉叹,思所以酬其功。”
“可:
- 授陈小九“宣德郎”,“将作监主簿”,秩正八品上,隶将作监,掌督造兵器、器械之属,使其一展所长。惟其年未及冠,血气方刚,尚需时日历练心性、熟稔典章。故允其年十六后实任,在此之前,可入将作监随资深官吏习学,观造作之流程,明督管之权责,待及龄之日,即赴任理事。赐黄金百两,绢帛五十匹,锦缎十匹。毋负朕之期许与栽培。”
“民张正堂,素有慧眼,能识贤才,为朝廷举荐可用之士,厥功有劳。今授其文林郎,秩从九品下,准其参与地方教化之事,掌导民礼俗、劝课农桑之责;特赐钱二十万、绢帛三十匹、绸缎三匹,以旌其举贤之绩。又念其孝行可嘉,母教有素,特授其母为九品诰命,以示朝廷褒奖贤士、推恩亲眷之意。俾张正堂才得所用、尽其忠,其母荣沾恩渥、显其德,更使天下知荐贤举能者,不仅自身获赏,亲眷亦得荣光,朝廷赏擢之诚,莫过于此。”
“民杨铁信,技艺精湛,协陈小九铸马蹄铁,厥功可嘉。授将作监“匠人”,允其监外打造军器,俾其技艺得施,亦助军国之用。今特赐钱十万、绢帛二十匹、绸缎五匹,以旌其能;荫其一子入国子监为“监生”,习法令、明典制,待学业有成,许赴吏部铨选,量才授职。既酬铁信献艺之功,亦勉其家传忠勤之志,使天下工匠知技艺可显、功勤可荫,更怀报国之心。”
“另,着陈小九、张正堂杨铁山即刻随本御史前往长安,面圣谢恩。
布告天下,咸使闻知。
贞观三年正月二十六
”
“谢陛下,陛下万岁!”陈小九、杨师傅和张老爷连忙躬身谢恩。
御史大人收起圣旨,递给旁边的小吏,然后对陈小九和杨师傅道:“两位起身吧。今天收拾一下,明晨随本御史进京。”
“谨遵大人吩咐。”陈小九和杨师傅站起身,老杨脸上还带着激动的红晕。
张老爷也走上前来,对着御史大人拱手道:“大人,我等还请大人到寒舍稍作歇息!”
御史大人看了看天色,快到中午,道:“也好,本官就叨扰了。”
一行人簇拥着御史大人往张府走去,留下身后一片议论声。
百姓们纷纷围着里正和其他乡绅,打听着圣旨上的内容,说着陈小九和杨师傅的好运,整个镇子都沉浸在一种前所未有的热闹之中。
回到张府,张老爷连忙让人备上最好的茶水点心招待御史大人。御史召来几人,询问马蹄铁相关事宜。
陈小九把昨晚整理的那张纸,交到御史手中。御史看了一遍,问道:“宣德郎,你那马蹄铁,还有没有需要留意之处,本官好呈报得详尽。”
陈小九躬身回道:“回御史大人,除了形状与材质,确有几处关键需格外留意,我都大致在材料中写了。”他指着纸上绘制的马蹄铁图样,细细解释,“其一,马蹄铁的弧度必须与马蹄严丝合缝。每匹马的蹄形都有差异,需先将马蹄修削平整,再依其轮廓打造铁掌,若弧度不合,轻则磨伤马蹄,重则导致马匹行走不便。”
御史大人捻着胡须,听得认真,不时点头:“有理,就像人穿鞋,需合脚才行。”
“大人所言极是。”陈小九续道,“其二,钉子的选用与钉制手法至关重要。钉子需用熟铁锻造,顶端要钝圆,不可锋利,长度以穿透马蹄角质层却不伤及内里血肉为度。钉制时需斜向入钉,既保证铁掌牢固,又避免钉子松动脱落。张大人对此颇有心得,他已掌握精准的钉制手法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