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历史 >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> 第43章 献配方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李世民缓步走后殿时,长孙皇后正翻看一卷她自己手书的《女诫》。

见李世民进来,她放下书卷起身行礼,鬓边的珍珠步摇轻轻晃动:“陛下今日议完事早些,可是精盐的章程定了?”

“定了。”李世民接过内侍递来的茶水,在软榻上坐下,想起陈睿拆分六步的法子,嘴角忍不住带了笑意。

“说起来,今日倒要多谢小九——哦,如今该叫陈睿了。他那分步设坊的法子,比克明与玄龄想得更细,将制盐之法拆成六步,各院隔绝,工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,纵是有人想偷学,也难窥全貌。”

长孙皇后眼中闪过一丝讶异:“那少年竟有这般心思?臣妾前日见他时,只觉沉稳,倒没看出这等缜密的盘算。”

她走到案前,为李世民续了水,“这法子确实稳妥,精盐关乎国计,保密一事最是要紧,一步错便是损失巨大。”

“可不是。”李世民指尖在案上轻叩,“朕已让阎立德改造西作坊,五日内务必完工。朕还给他赐了名,叫陈睿,取深明通达之意。这孩子无世家背景,心思又纯,只想着让百姓吃上干净盐,倒是比那些精于算计的老狐狸们更可靠。”

长孙皇后莞尔:“陛下既赐此名,想来是对他寄予厚望了。”她略一沉吟,话锋转向精盐掌管之事。

“只是……精盐司终究是要握在自家人手里才稳妥,如今让张正鹤主持,虽可靠,却非宗室,长远来看怕是……”

李世民叹了口气,望向窗外的宫墙:“朕何尝不知。可你瞧朕的孩子们,襄城刚定下与萧家的婚事,十二岁的姑娘家,总不能让她抛头露面管盐务;承乾才十岁,性子跳脱,还坐不住;丽质更不必说,八岁的娃娃,连账本都认不全。宗室里倒是有几个年长的,可要么贪财,要么庸碌,哪个能担此重任?我就想,让承乾跟着小九跟着学学。”

“陛下此举甚妙。”长孙皇后温声道,“陈睿既可靠,不如先让他多担些事,让承乾跟着学学。太子年幼,正好让他瞧瞧这民生疾苦,看看精盐如何从粗盐提纯,如何走进寻常百姓家。等承乾熟悉了流程,明白这盐务的要害,陈睿再逐步放手,确实乃两全之策。”

李世民放下茶杯:“既然皇后也说好,就让承乾从旁学习,让太子每日去西作坊待一个时辰,先看看工匠如何筛选、如何熬煮这两步,让他知道这雪白的精盐,来得有多不易。也让他瞧瞧陈睿是如何做事的,学学那份踏实细致。”

今日,君臣商议的章程、帝后闲谈的安排,都化作无声的伏笔,悄然铺向即将启动的精盐大业。

而此时的怀德坊,陈睿尚在灯下反复核对六步流程的细节,将各院工匠的职责、护卫的换班时辰、溶液的配送规矩,一一抄录在册子上,字迹工整如刻。

两日后清晨,陈睿刚用过早饭,刘伯便引着张正鹤府上的仆役进来。

那仆役穿着青布长衫,见了陈睿便躬身行礼:“陈郎君,我家大人已在府中备下茶点,专等您过去商议精盐的制造与销售事宜。”

陈睿点头应下,换了身半旧的襕衫——他如今虽有官职,却仍不喜穿官服招摇。

他不知道,自己被赐名“陈睿”的消息,已在长安悄然传开。说这少年因发明马蹄铁得了陛下赏识,赐了大名,往后定是前程似锦。

却无人知晓,真正让他被陛下看重的,是那关系国计民生的精盐之法。

张府的书房里,张正鹤正对着两幅图册。见陈小九进来,他连忙起身相迎,将图册推到他面前:“小九你来的正好,你看这分院的工匠人数,我按每院二十人算,六院正好一百二十人,可过滤与熬煮两道工序,是不是该多添些人手?还有这精盐铺的选址,长安县设十个,万年县九个,朱雀大街两个,共二十一个,你觉得妥当吗?”

陈小九先看工匠名册,指尖点在“过滤”一栏:“过滤需用细麻布反复滤三次,确实费人手,再加十人吧,分成三班,免得累出纰漏。熬煮要盯着火候,二十人足够,多了反而容易乱。”

他又看向精盐铺的分布图,“朱雀大街的铺子可设在东西两头,一头靠近皇城,方便官员采买;一头挨着西市,能吸引商户。长安县与万年县的铺子,要选在坊市密集处,最好离粮铺、肉铺近些,百姓买完菜就能顺带买盐。”

张正鹤连连点头,又取出一本价目册:“陛下定了价,上等盐二百六十文一斗,中等一百文,下等三十文。只是……这上等盐会不会太贵?世家大族虽不差钱,可若是觉得不值,怕是不愿买。”

“不贵。”陈小九摇头,“上等盐色白如霜,颗粒细匀,熬汤做菜只需少许便够,实则比私盐划算。再说世家看重脸面,用这雪白的精盐待客,正合他们心意。倒是下等盐,虽便宜,却要保证成色,绝不能因为价低就劣质——百姓的眼睛亮着呢。”

“小九你说得是。”张正鹤提笔在价目册上批注,“我这就让人刻些木牌,挂在各铺子里,写上‘下等盐亦净,朝廷不欺民’,让百姓放心。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