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古言 > 她抢走金龟婿,我捡漏活阎王 > 第158章 长子献策,解决漕运难题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第158章 长子献策,解决漕运难题

时值盛夏,京城闷热难当,而朝堂之上,气氛更是凝重。漕运总督八百里加急递来的奏报,如同投入滚油中的一滴水,让整个内阁乃至皇帝都坐不住了。

“又是漕粮延误!”御书房内,皇帝将奏报重重拍在御案上,面沉如水,“运河淤塞,漕船阻滞,沿途损耗巨大!今岁运抵京仓的漕粮,竟不足往年的七成!长此以往,京师百万军民,吃什么?北疆数十万将士,吃什么?”

侍立一旁的户部尚书、工部尚书等人皆冷汗涔涔。漕运,乃朝廷命脉,南粮北运,维系着整个北方的稳定。近年来,运河年久失修,淤塞严重,加之漕运衙门机构臃肿,管理混乱,贪腐滋生,效率一年不如一年。改革之议早已有之,但牵涉利益太广,积弊太深,谁也拿不出一个能服众且可行的方案。

“废物!都是一群废物!”皇帝怒意未消,“年年要银子修缮,银子拨下去,水花都见不到几个!如今连最基本的运粮都做不到了!朕养着你们何用!”

众臣噤若寒蝉。

消息传到战王府时,墨云辰正在书房整理他从江南带回的一些笔记和算稿。听闻此事,他执笔的手微微一顿,眉头轻轻蹙起。

晚膳时分,饭桌上的气氛也因朝堂之事显得有些沉闷。

墨骁珩难得在家中用膳,眉宇间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凝重:“漕运之事,已成痼疾。今日陛下震怒,只怕相关官员都要吃挂落。只是……光发脾气解决不了问题。”

虞怀瑾为他布了一筷子菜,温声道:“王爷也莫要太过忧心,总会有办法的。”

墨云辰安静地吃着饭,忽然抬头,看向父亲,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与他年龄不符的沉稳:“父亲,关于漕运,儿……或许有些浅见。”

墨骁珩挑眉看向长子:“哦?你在户部观政,接触过漕运文书?”

“是。”墨云辰放下碗筷,神色认真,“儿在户部查阅过往年漕运账册,也结合了二妹商队南下北上的见闻,以及儿此前游历江南时的一些观察。”

他顿了顿,组织了一下语言,继续说道:“漕运之弊,表面看是河道淤塞,运力不足。实则根子在‘人’、‘制’、‘法’三字。”

“人,在于漕运衙门机构重叠,冗员繁多,人浮于事,且层层盘剥,损耗巨大。据儿粗略核算,每运一石粮入京,途中各项‘损耗’、‘漂没’、‘车脚银’等名目加起来,几乎要再耗去一石!此乃人之弊。”

“制,在于漕船老旧,调度混乱,各段河道管理权责不清,遇事推诿。且漕粮征收、运输、入库,环节过多,给了宵小可乘之机。此乃制之弊。”

“法,在于缺乏明确赏罚与监督。河道疏浚款项如何使用,成效如何,无人细究;漕船延误,损耗超标,也少有问责。此乃法之弊。”

他侃侃而谈,将庞大的漕运体系剖析得清晰明了,听得墨骁珩和虞怀瑾都露出了惊讶的神色。他们知道长子聪慧,于数字一道尤为敏锐,却不知他竟对如此复杂的实务也有这般深入的见解。

“那你可有解决之道?”墨骁珩坐直了身体,语气严肃起来。

墨云辰显然深思熟虑过,他不慌不忙地道:“儿以为,当分‘急缓’两步走。急,在疏通当前阻滞,可采用‘分段包干,限期疏通’之法,将淤塞最严重的几段河道,分派给沿岸得力官员或将领,限期疏通,并根据疏通里程与效果给予奖罚,以确保今秋漕粮能勉强北运。”

“缓,则在长远改革。其一,精简漕运衙门,合并职能,裁汰冗员,明确权责。其二,设立专项‘漕船更新’款项,逐步淘汰老旧漕船,建造新式、载重量更大、更适合北方水浅河道的平底漕船。此事或可借鉴二妹商行造船的经验,引入民间效率。其三,也是儿以为最关键的一点——改革漕粮核算与监督机制。”

他眼中闪烁着一种属于算学家的精准光芒:“儿设计了一套新的核算方法。可在漕粮起运、途经关键枢纽、最终入库等几个节点,设立核查点,由户部与都察院联合派员,交叉核验粮食数量与质量,并记录在案。将所有‘损耗’明细化、定额化,超出部分,严查严办。同时,将漕运效率与相关官员的考核、升迁直接挂钩。”

他甚至拿出了一份初步的算稿,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数据、流程图和核算公式:“这是儿根据往年数据推算的,若依此改革,三年内,漕运效率预计可提升三成以上,损耗可降低四成,长期看,朝廷每年可节省巨额漕运开支。”

墨骁珩接过那叠厚厚的稿纸,越看越是心惊。这哪里是一个十几岁少年能想出的方案?条分缕析,数据翔实,既有宏观架构,又有微观操作,甚至考虑到了推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与应对之法!这份见识与格局,远超同侪!

他深吸一口气,目光锐利地看向儿子:“辰儿,你可知,这份东西若递上去,会触动多少人的利益?会给你带来多大的风险?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