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城二月,春寒料峭。
贡院附近的客栈早已人满为患,各地举子云集,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又期待的气息。
听说这次春闱,墨侍郎亲自参与拟定考题?
可不是嘛!墨大人去年连中三元,陛下特命他协助本次会试。
啧啧,墨大人不过弱冠之年,就已经是天子近臣、科举考官,真是羡煞旁人啊!
茶楼里,几个举子打扮的年轻人正低声议论。其中一个青衫书生感叹道:若是能在会试前得墨大人指点一二,该有多好。
旁边一个年纪稍长的举子摇头:墨大人如今身份尊贵,岂是你我想见就能见的?
正说着,茶楼门口忽然一阵骚动。只见几个学子簇拥着一个身着月白长衫的年轻人走了进来,正是墨云辰。
茶楼里顿时安静下来,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。
墨大人!
是墨侍郎!
墨云辰含笑与众人点头致意,径直走向靠窗的雅座。那里早已坐着几位年轻学子,见他来了,纷纷起身行礼。
让诸位久等了。墨云辰温声道,方才在礼部商议完会试事宜,来得迟了些。
一个穿着蓝色直裰的学子激动地说:墨大人公务繁忙,还愿抽空指导我们这些后学,实在令人感激。
李贤弟客气了。墨云辰摆手,学问之道,贵在切磋。当年我备考时,也得过不少前辈指点。
这时,茶楼伙计上前斟茶,认出墨云辰后手都有些发抖。墨云辰温和地对他笑了笑:不必紧张,照常便是。
这一幕落在其他茶客眼中,又是一阵低声赞叹。
瞧瞧,这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。
难怪陛下如此器重......
而此时战王府内,虞怀瑾正在查看各地送来的贺礼清单。
江南织造局送来锦缎十匹,说是恭贺辰儿升任礼部侍郎。
漕运衙门送来一套孤本古籍,说是感谢辰儿推行新政......
墨云柔从外面进来,见状笑道:母亲又在清点礼品了?这几日府里收到的贺礼,都快堆不下了。
虞怀瑾放下礼单,轻叹道:树大招风啊。你大哥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,不知多少人盯着呢。
母亲放心。墨云柔挽住母亲的手臂,大哥行事向来稳重。再说,他能有今日,全靠真才实学,谁敢说什么?
正说着,墨骁珩大步流星地走进来,朗声笑道:又在担心辰儿?要老子说,你们女人家就是想太多!辰儿的本事,满朝文武谁不佩服?
虞怀瑾嗔怪地看他一眼:王爷小声些。越是得势,越要谨慎。
这时,管家来报:王爷,王妃,镇国公府派人送来请柬,说是请大公子过府,为即将参加会试的几位沈家子弟指点功课。
墨云柔噗嗤一笑:姑姑这是要大哥去给她的侄儿们开小灶呢。
虞怀瑾也笑了:玉琳那丫头,如今在沈家说话是越来越有分量了。
当晚用膳时,墨云辰从礼部回来,说起白日里在茶楼指导学子的事。
那些举子都很用功,只是有些不得要领。墨云辰道,我让他们明日来府里的书房,再细细讲解。
墨骁珩给儿子夹了块红烧肉,满意地说:做得好!咱们墨家能有今日,也该提携后进。
虞怀瑾却有些担心:你如今身份特殊,与考生走得太近,会不会惹来非议?
母亲放心。墨云辰从容道,儿子只是讲解经义,不涉及考题。再说,这是陛下默许的。
陛下默许?墨云柔好奇地问。
墨云辰点头:陛下说,科举取士关乎国本,若能多培养几个实干之才,是朝廷之福。
几日后,战王府的书房内,墨云辰正在为十余位举子讲解经义。
治国之道,不在空谈,而在实务。墨云辰指着手中的书卷,诸位将来若能为官,当时刻谨记: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。
一个举子恭敬地问:墨大人,如今朝中最看重官员哪些品质?
墨云辰沉吟片刻,道:首重实干。陛下最厌空谈,漕运改革、黑水城建城,都是实实在在的政绩。
另一个举子感慨:听大人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。
这时,管家进来禀报:大公子,门外来了几位老先生,说是想求见。
墨云辰忙起身:快请。
来的竟是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儒,其中还有墨云辰当年的座师。
学生拜见恩师。墨云辰恭敬行礼。
老儒欣慰地扶起他:不必多礼。老夫今日带着几位老友前来,是想请你为即将出版的《科举指南》作序。
另一位老儒感叹:云辰去年连中三元,你的备考心得,对天下学子来说,可是无价之宝啊。
墨云辰谦逊道:诸位先生过奖了。学生年轻识浅,岂敢在前辈面前班门弄斧?
诶,此言差矣。老儒正色道,正因为你年轻,才更懂得如今科举的要领。陛下多次称赞你的文章既有古风,又合时宜,这可是难得的评价。
墨云辰推辞不过,只好应下。
消息传出,京城哗然。能让几位大儒联名请作序的,墨云辰可是头一个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