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战王府兴家记》的风潮尚未平息,它所引发的思考和赞誉,如同不断汇聚的溪流,最终涌向了权力的最高处——皇宫。
年末祭天大典,是王朝最为隆重庄严的盛事。这一日,皇帝需亲率文武百官,祭告天地,祈求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。
典礼设在京城南郊的圜丘坛,仪仗煊赫,旌旗蔽日。文武百官按品阶肃立,各国使臣位列观礼区,四周还有无数获准远远观礼的京城百姓。气氛庄严肃穆,唯有礼乐声声,悠远宏大。
虞怀瑾作为超品亲王妃,亦在命妇队列的最前方。她穿着繁复庄重的亲王妃礼服,神色沉静,与身旁的墨骁珩一样,身姿挺拔,气度雍容。他们的身后,是同样身着礼服的墨云辰、墨云锋、墨云柔,以及由沈煜小心陪伴、身着诰命服的墨玉琳。战王府一家,俨然成了这庄严典礼中一道独特而耀眼的风景,吸引着无数或明或暗的目光。
祭天仪式繁琐而漫长,迎神、奠玉帛、进俎、初献、亚献、终献、撤馔、送神、望燎……每一步都遵循古礼,一丝不苟。皇帝神情肃穆,一举一动皆透露出天子威仪。
终于,所有的祭祀流程结束。按照惯例,此刻皇帝应宣布起驾回宫。然而,高踞于圜丘坛之上的皇帝,却并未立刻动作。他缓缓转身,目光如炬,扫过坛下黑压压的百官与万民。
偌大的场地,鸦雀无声,连风声都仿佛静止。所有人都感觉到,陛下似乎有话要说。
皇帝的目光,最终定格在了战王府众人所在的方向。他清了清嗓子,沉凝而充满力量的声音,借助寂静的旷野,清晰地传入了每个人的耳中:
“今日,朕率尔等,敬告皇天厚土,佑我大晟江山永固,黎民安康。然,国之根本,在于家!家之不齐,何以治国平天下?”
开场之言,便让所有人心头一震!祭天大典上,陛下为何突然谈起“齐家”?
“朕观古今,世家大族如过江之鲫,能显赫一时者众,然能如磐石之固,如清泉之活,文武兼修,商德并重,上能匡扶社稷,下能泽被苍生,且家风淳厚,子弟贤良,代有才人出者,几何?”
皇帝的声音陡然拔高,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定论,响彻全场:
“唯战王府尔!”
“哗——”尽管无人敢大声喧哗,但那瞬间压抑不住的吸气声和细微骚动,依旧如同潮水般掠过人群。
皇帝目光灼灼,继续道:“战王墨骁珩,国之干城,战神无双!其妻虞氏,贤德睿智,持家育人,堪称女中典范!其子墨云辰,少年状元,户部栋梁,理财安民!其子墨云锋,少年将军,戍卫边疆,军功赫赫!其女墨云柔,商界奇才,仁心广布,惠泽天下!”
他将战王府每个人的功绩与品德,一一历数,声音激昂:“此非一家之幸,实乃我大晟之福!战王府之兴盛,非仅权势财富之累积,更是家风、家教、家德之完美体现!其为国育才,为民谋福,堪为天下家族之表率!”
说到这里,皇帝深吸一口气,从身旁内侍捧着的托盘中,郑重拿起一卷明黄色的绢帛圣旨。
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!
宣旨太监上前一步,尖细却极具穿透力的声音,如同惊雷般炸响在每一个人耳边:
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:朕闻‘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’。战王府墨骁珩一门,忠勇传家,仁德济世,文武兼资,商道通仁。夫义妇贤,子孝女才,上下和睦,家风蔚然。于国,乃砥柱中流;于民,乃万家生佛。其家之盛,其德之彰,冠绝当代,垂范后世!特此褒奖,钦定为——天下第一家!赐金字匾额,以彰其德,以励天下!钦此——!”
“天下第一家!”
这五个字,如同五道惊雷,接连劈在每个人的心头!
祭坛上下,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,旋即,爆发出震天的哗然!
“天下第一家!我的天!”
“陛下金口玉言!这是何等殊荣!”
“古往今来,谁能得此评价?唯有战王府!”
“实至名归!当之无愧啊!”
百姓们激动得满脸通红,与有荣焉。百官之中,绝大多数人是真心叹服,纷纷向战王府方向投去敬佩的目光。当然,也有极少部分人,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或铁青,心中五味杂陈,酸涩、嫉妒、难以置信……但在皇帝如此明确的态度和战王府如日中天的声望面前,他们连一丝反对的声音都不敢发出。
墨骁珩率先撩袍跪地,声音沉稳如磐石:“臣,墨骁珩,领旨谢恩!陛下隆恩,战王府上下,感激涕零,必当恪尽职守,忠君爱国,不负‘天下第一家’之誉!”
在他身后,虞怀瑾、墨云辰、墨云锋、墨云柔、墨玉琳等人齐齐跪倒,声音坚定:“谢陛下隆恩!”
这一刻,圜丘坛下,战王府一家跪接圣旨的身影,与高坛之上皇帝威严的身影,仿佛构成了一幅极具象征意义的画面——皇权与最具典范的家族,共同构成了这个王朝稳固的基石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