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现言 > 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 > 第235章 力学与美学的博弈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怒江特大桥的桥头堡设计评审会,火药味从专家们落座时就开始弥漫。

长条会议桌的尽头,启轩团队提交的“唐卡抽象线条钢结构”模型立在黑色展示台上,银色的曲线如唐卡中飞天的飘带,缠绕着桥头堡的钢柱向上延伸,在顶灯的照射下泛着冷光,灵动得仿佛下一秒就要飘起来。

但坐在主位的国际评审专家汉斯博士,只用戴着银表的手指头敲了敲模型底座,金属碰撞声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格外刺耳。

“柳工,这些曲线很美,像艺术品。”他的中文带着德语的生硬卷舌音,手指划过模型上最陡的一段弧线,“但根据我们的风洞实验数据,直线结构的抗风系数比它高12%。在怒江峡谷这种阵风时速能达40米的地方,12%的差距可能意味着倒塌。”

屏幕上随即弹出对比图,红蓝色的应力云图刺眼得很——汉斯团队设计的直线型桥头堡,像块方方正正的铁块,力学模拟显示应力分布均匀,蓝色安全区覆盖了整个结构;而启轩的曲线结构,在强风工况下,某些节点的红色预警区明显扩大,像在钢柱上烧出了几块红斑。

“美不能替代安全。”汉斯推了推金丝眼镜,镜片反射的光让他的眼神显得有些冷,“桥梁不是艺术品,是生命线。每一根钢柱的角度,每一段横梁的长度,都必须符合力学最优解,这是工程界的铁律。”

启轩没急着辩解,指尖在键盘上轻点,调出昌赣大桥的运营数据。屏幕上,斜拉索在台风中的振动曲线像条温顺的波浪,“汉斯博士,您看昌赣大桥的斜拉索角度。理论上,与主塔呈60度是抗风最优解,但我们最终采用了63度的折线。正是这3度的‘不完美’,让它在去年的台风中,振动幅度比设计值低了15%。”

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在场的专家,“因为实际的风不是实验室里的匀速气流,它会绕着桥体打旋,顺着风的脾气微调角度,反而能找到更稳的平衡。”

他走到模型旁,轻轻转动底座,让曲线朝向会议室窗外的怒江峡谷,“这些唐卡曲线不是凭空画的。每段弧度都对应着当地10年一遇的阵风方向,是我们用无人机追踪了三个月峡谷气流,再结合唐卡纹样的流动感设计的。它就像给桥头堡加了层‘导流罩’,能把乱流引向两侧。”

柳加林忽然从后排站起来,手里举着个布满铜绿的旧仪器,金属外壳上的刻度已经模糊。“这是当年修老怒江桥时用的风压仪。”他走到台前,把仪器放在模型旁,铜绿与银白形成鲜明对比。

“当年我们按直线设计的桥墩,在峡谷风里总晃,测出来的风压数据明明达标,可桥墩就是稳不住。后来老藏匠来看了,说‘你这桥墩太直,跟山风顶牛呢,得顺着它的脾气走’。我们把桥墩修得像被风吹弯的树,微微向峡谷内侧倾斜,再看风压仪,数值反而降了。”

他摩挲着旧仪器的表盘,“数据不会骗人,但数据也照不见山里的风有多‘野’——那些突然拐个弯的涡流,那些贴着江面窜上来的阵风,有时候得靠土法子才能摸透。”

汉斯的眉头拧成了疙瘩,指节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,却没再反驳。启轩知道,光靠经验和数据还不够,他需要更直观的证明,让这些曲线在“风”里显露出真本事。

苏州宋锦工坊的试衣间里,悦昕设计的藏绣工装第三次被退了回来。扎西站在镜子前,反复活动着胳膊,藏青色的工装肘部鼓起一块,那是用双层藏绣绣成的“金刚结”,硬挺得像块小石板。

“柳设计师,这肘部的‘金刚结’太硬了。”扎西皱着眉,把胳膊举过头顶,又猛地弯到背后,模拟举钻机的动作,“举钻机的时候,针脚硌得慌,像揣了块小石子。而且这凸起碍事,胳膊转不到最大角度,干活不利索。”

张芳芳看着被扎西揉皱的衣角,那上面还留着次仁卓玛熬夜绣的金刚结,针脚密得像蜂窝。她拿起剪刀,咔嚓一声剪开了线头:“要不还是把这些纹样去了,保住实用性要紧。工人干活,舒服、安全是第一位的。”

“不行。”悦昕按住母亲的手,指尖划过扎西工装领口——那里绣着个指甲盖大的小佛像,针脚细软,不仔细看几乎发现不了。“您看,他每次弯腰系安全绳时,都会下意识摸一下这个佛像。”

她轻声说,“这些纹样不只是装饰,是他们跟家乡的连接,是干活时的‘精气神’。去掉了,工装就成了没魂的布壳子。”她忽然想起启轩说的“风的脾气”,心里一动,“我得去工地,看看他们到底怎么干活的,搞清楚这金刚结到底碍在哪儿。”

三天后,悦昕带着设计师住进了怒江桥的工人营地。清晨五点,天刚蒙蒙亮,她就跟着扎西钻进隧道作业面。手里的摄像机镜头一直对着扎西的胳膊,记录下每个细微的动作:举起钻机时,肘部会向外翻出30度,像只展翅的鹰;弯腰搬运钢材时,腰部的扭转幅度超过45度,肘部几乎要贴到后腰;甚至连系安全绳的动作,手腕都有个特定的旋转角度,带着藏族人特有的韵律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