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藏区的风裹着沙粒,像无数细小的鞭子,抽在临时搭建的帆布教室上,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,帆布被吹得鼓鼓囊囊,又猛地瘪下去,仿佛喘着粗气。

启轩站在用木板搭成的黑板前,手里捏着半截冻硬的粉笔,指腹被硌得有些发麻。面前是二十多个藏族孩子,脸蛋冻得通红,像熟透的苹果,鼻尖挂着细密的白霜,眼神却亮得惊人,像藏在云层后的星星,满是好奇。

“这座桥,我们叫它‘连心桥’,”他在黑板上画了座简易的拱桥,线条算不上流畅,却透着股认真劲儿,“你们看,桥墩要像扎根的大树,埋在冻土层以下三米,不然春天化雪的时候,冻土一软,桥就会塌。”

他特意在桥墩底部画了几道斜线,“这是防滑桩,就像给桥墩穿上带钉的鞋,抓地才稳。”

一个扎着红头绳小辫的女孩举起手,袖口磨得发亮的氆氇露出毛茸茸的边。“柳老师,”她的声音细细的,带着点怯生生的认真,“桥栏上能刻‘嗡嘛呢叭咪吽’吗?奶奶说,刻了经文,河水就不会发脾气,桥就不会被冲走。”

启轩笑了,眼角的纹路在寒风里显得格外柔和。他擦掉黑板右上角的空白处,画了个小小的转经筒,“可以啊。我们把经文刻在桥栏内侧,既好看,又不影响走路,还能让路过的人都看见。”

孩子们立刻欢呼起来,坐在后排的老牧民次仁捻着油亮的佛珠,浑浊的眼睛里闪过笑意,朝他轻轻点了点头。

教室外,背风的墙角下,悦昕正和七八个藏族妇女围坐在一起,膝盖上摊着块帆布,上面摆满了布料样品。她拿起一块深绿色的面料,用指甲刮了刮表面,“这种防风面料里加了牦牛绒,比普通棉布暖和三成,还不怕雪水渗进去。”

卓玛阿妈摸了摸布料,又拽了拽自己身上的藏袍,粗糙的指腹划过氆氇特有的纹路,“能不能把氆氇缝在袖口?我们穿惯了这个,磨破了还能换,新布不经蹭。”

悦昕立刻从帆布包里掏出本子,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,“没问题,袖口用氆氇,身子用新面料,又传统又结实,干活也方便。”

她忽然想起什么,又补充道,“领口也可以加圈氆氇边,像你们藏袍上的那样,好看又挡风。”卓玛阿妈咧开嘴笑,露出两排整齐的牙,往悦昕手里塞了块奶渣,硬邦邦的,带着奶香。

忽然,帆布教室的门被“哐当”一声撞开,寒风卷着雪片灌进来,黑板上的粉笔灰被吹得漫天飞。

次仁的孙子达瓦闯进来,脸蛋冻得发紫,手里举着块冻裂的木板,木板边缘还沾着雪,“柳老师!学校的柴火棚塌了!柴火都被雪埋了!”

启轩跟着达瓦跑出去,只见学校后院的简易柴火棚塌了一半,原本架着的木梁断了一根,像条折了腰的蛇,柴火撒了一地,被刚下的雪薄薄盖了层白。

他蹲下身查看断梁,木茬处的纹路冻得发脆,轻轻一碰就掉渣——高原的低温让木材的韧性大大降低,这是他在平原设计时从未遇到过的问题。

“得换钢梁。”启轩对赶来的次仁说,哈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,“明天我让县里的施工队送些钢材来,我们自己焊个架子,比木头结实。”

次仁却摇了摇头,皱纹堆在一起,“冬天焊接不容易,焊口会裂。雪山上的铁,冻过之后就不结实了。”他指着远处山坡上飘动的经幡,“我们用牛毛绳捆吧。我爷爷说过,牛毛在雪地里越冻越紧,比铁绳还牢。”

启轩愣了愣,低头看着地上的断木,忽然觉得自己犯了个想当然的错。他掏出手机,借着微弱的信号查资料,果然,藏区传统的牛毛绳经过特殊处理后,韧性极强,在零下二十度的低温下,抗拉力反而会提升10%。

“那我们用‘钢骨牛毛’结构,”他眼睛亮了起来,拍着次仁的肩膀,“钢梁做骨架,保证撑得住重量,外面缠上牛毛绳,又能防冻,还结实保暖!”孩子们在一旁听着,跟着齐声喊:“钢骨牛毛!钢骨牛毛!”声音在雪地里传得很远。

下午,悦昕的校服裁剪课在牛圈旁的空地上开课。她支起块木板当案板,教妇女们用粉笔在布料上画裁剪线。

卓玛的女儿格桑抱着布料,手指捏着剪刀,迟迟不敢下笔,眼睛红红的,“我怕剪坏了……这布那么好,阿妈说能换半只羊。”

悦昕拿起一块被风吹破的边角料,对折后“咔嚓”剪了一刀,剪出个歪歪扭扭的三角形,“剪坏了就改嘛。你看,这剪歪的袖子,改成坎肩不是挺好?冬天套在外面,又能多挡层风。”

她把三角形布料往格桑肩上比了比,“你看,多合适。”格桑看着那块“坎肩”,忽然笑了,露出两颗小虎牙,试探着拿起剪刀,在布料边缘剪了一刀,虽然歪歪扭扭,却像卸下了千斤重担,眼睛里有了光。

傍晚,启轩带着男人们修柴火棚。钢梁架起来时,夕阳正落在雪山上,把山顶染成金红色。达瓦突然指着远处的山脊喊:“雪豹!是雪豹!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