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还知道我会反对啊!看来你脑袋还算灵光。既然如此,为何还想着联虏灭顺?你难道不知道满清已经入京了吗?灭了大顺,下一个遭殃的必然是我们。宋朝联金灭辽,最后自食恶果的前车之鉴,你都忘到九霄云外了?你从前是怎么读书学习的?历史清清楚楚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,结果你竟还想重蹈覆辙。你扪心自问,你觉得自己是个称职的皇帝吗?这天下好不容易有了些许起色,难道就要被你这般挥霍?”
女帝被我这番严厉的斥责说得抬不起头,脑袋耷拉得更低了,小声嘟囔道:“我只是想一想而已,我知道,最终还是你说了算的,想一下又何妨。”
我眉头紧皱,怒声喝道:“但是你的态度会让一些人误以为这就是朝廷的意思。你有没有想过,大顺军那边会作何感想?他们还怎么信任我们!”
女帝一听这话,不服气地撅起了嘴:“可我们真的需要他们吗?他们战败了,已经无关紧要了。但我们,在摄政你的主导下,正日益强大。仅凭我们自己,就足以中兴大明,为什么还要帮他们?”
我深吸一口气,强压下心头的怒火,耐心解释道:“你知道什么!朝廷现在所谓的强大,不过是表象。前后国防新军加起来不过十多万,其中半数都还没有装备火器。清军即将南下,我手上真正能投入战斗的,只有十个营的兵力。我跟你说实话,先不说能不能打赢,就算能打赢,短时间内我也不会北上收复失地,所以我们仍然需要大顺军的支持。再者,大顺军是被朝廷逼得走投无路才造反的,他们也曾是大明的子民。谁不想安居乐业?能活下去,谁会轻易造反?所以,朝廷必须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。你目前不要轻易发表任何意见,多听、多学、多看,明白吗?”
训责完女帝,我一刻也不敢耽搁,匆匆走向堆满文件的案几。军队方面的事务千头万绪,还有大量工作等着我去处理。大明的未来,就系在这每一份文件、每一个决策之上,容不得半点马虎 。
我坐在案前,面前堆积如山的军报和账册几乎将我淹没。
烛光摇曳,在墙上投下我的身影。
“报——”急促的脚步声传来,一名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浑身沾满尘土,“启禀摄政,北方战事又起,大顺军余部与清军在山西一带僵持不下,百姓流离失所,饿殍遍野……”
我揉了揉发痛的太阳穴,心中涌起无尽的无奈。
如今朝廷的经济财力已被拉到了极限,户部刚刚呈上来的账本上,国库空虚,仅存的那点银子连军队一个月的饷银都不够。
连绵的战争,再加上频繁的天灾,早已经把北方毁得不成样子。
若是现在接手北方,就要面对那些嗷嗷待哺的百姓。
他们瘦骨嶙峋,眼神中充满了绝望与哀求。
可哪来的钱粮去救济他们呢?
我好不容易通过加征商税、抄家,反腐等手段筹集来的钱粮,都投到了军队和军械生产上。
如今连给士兵们添置冬衣的钱都捉襟见肘,又哪有余力去安抚北方的万千饥民。
“收复北方……”
我喃喃自语,声音中满是苦涩,“现在还不是时候,当务之急是让一切暂时维持下去。”
沉思良久,我提起朱笔,在明黄色的圣旨上写下一道道命令:封高桂英为奉国夫人,总领大顺军;封李过为大顺公。
希望这些封赏,能尽可能地安抚大顺军。
随后,我又亲笔写了一封私信,言辞恳切地对顺军之前的行为进行了肯定。
我明白,崇祯帝的死一直是顺军心中的一块心病。
在信中,我明确表示朝廷不会追究顺军的过往,包括崇祯的死因。
若是顺军心中不安,朝廷准许顺军开边封镇,只要他们愿意接受朝廷的节制,总归会给他们一条富贵活路。
在这风云变幻的时节,局势宛如一团乱麻,我不知道顺军会怀着怎样的盘算。
李自成麾下的军队,在北方纵横驰骋,他们的动向,对大明的局势有着重要的影响。
而此刻,军机楼内气氛凝重,烛火摇曳,新任军机大臣兼大明国防军总参谋长阎应元,正言辞激烈地表达着自己的见解。
面对清军即将南下的紧迫局势,大多数人主张在江阴进行守备战,可阎应元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,他坚决反对集结全部军马与敌军贸然决战。
阎应元双手背后,在厅内来回踱步,目光如炬,语气中满是不容置疑:“诸位试想,若在江阴开战,我军不仅要调派大军前往,运输军需物资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。且不说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,还得长时间在此屯驻。如此一来,对我军极为不利。依我之见,大踏步后撤,诱敌深入,寻机将其一举全歼,才是上上之策。”
顿了顿,他望向众人,继续分析道:“当下,时间站在我们这一边。只需一到两年,我们便能武装出二十万大军,组建四十个营的兵力。届时,挥师北上,迎回北京,将建虏赶回关外,易如反掌。若在此与清军硬拖,少说也要耗费十年二十年,这将严重耽误我朝的发展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