阎应元的一番话入情入理,条理清晰,让我心中豁然开朗。
稍作思索后,我当即决定采纳这一策略,并将决战地点定在扬州。
扬州,这座富甲天下的城市,平日里对大明的税收百般抵制,朝廷想征收一点税赋都困难重重。
如今,清军兵临城下,我倒要看看,他们是否还能无动于衷。
这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较量,也是对扬州各方势力的一次考验,我倒要看看,在生死存亡之际,他们会不会为了守护家园,慷慨解囊。
此时。
南京城已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。
大街小巷,处处弥漫着肃杀的气息。
铁匠铺里,炉火熊熊,工匠们日夜赶制兵器,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不绝于耳;城墙上,士兵们来回巡逻,警惕地注视着远方,沙袋、滚木等防御器械堆积如山。
与此同时,北京清军大营里亦是一片忙碌景象,他们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南下事宜。
清军此番南下的动机十分明确,直指钱粮。
大明的北方地区,先是遭受李自成大顺军的冲击,紧接着又被清军反复洗劫,如今早已是十室九空,一片荒芜。
土地荒芜,民生凋敝,根本无法提供足够的物资来维持满清的统治。
为了稳固江山,清军唯有南下,企图通过战争掠夺南方的钱粮,支撑起摇摇欲坠的统治体系。
为了实现一举歼灭南明四镇的战略目标,清军精锐尽出,一口气集结了十万兵力。
除此之外,还裹挟了不少杂兵,对外号称二十万大军。
一时间,旌旗蔽日,战马嘶鸣,清军如同一股黑色的洪流,向着南方滚滚而来。
这股强大的军事力量,让各方势力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。
若是在江阴进行阻击,凭借江阴的地形和有限的防御力量,要抵挡清军的进攻,无疑是难如登天。
但若是将敌人引入扬州城下,局势便会变得有利许多。
扬州地处运河与长江交汇之处,交通极为便利,补给可以通过水路直接送达前线,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。
而且,扬州城规模宏大,城高墙厚,能够驻扎超过十万大军,为抵御清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。
此时,扬州城内的军事力量却略显不足。
黄闯子麾下的军队,加上国防军的四个营,真正具备较强战斗力的不过三五万人,其余部队的战斗力则相对薄弱。
关键时刻,我亲率四个营的兵马北上,与黄闯子会合,共同应对即将到来的大战。
在扬州城的帅府中,我与黄闯子日夜商讨作战策略,分析清军的行军路线、兵力部署,试图找出克敌制胜的方法。
同时,我们也积极发动民众,加固城防,储备粮草,做好了长期抗战的准备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