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历史 > 穿越崇祯:开局拯救大明 > 第104章 军营立信,老臣归心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第104章 军营立信,老臣归心

文华殿内的檀香尚未散尽,辽东治理的宏图已在君臣对话间落定 —— 从宁锦防线的稳固之策,到辽人新军的编练蓝图,再到东江镇毛文龙的牵制之术,每一步都透着缜密。可朱由检清楚,再完美的方略,若少了执行者的全心信赖,也难抵辽东的漫天风沙。孙承宗虽应允赴辽,眼底却藏着一丝对 “积弊难改” 的隐忧。他必须让这位老臣亲眼看到,大明的军事革新并非纸上谈兵,一股能破局的新生力量,已在他亲手打磨下悄然萌芽。

殿内气氛稍缓,朱由检起身走到孙承宗面前,指尖轻轻落在案上那份《辽西新军筹建章程》上,语气诚挚得不含半分帝王的虚浮:“孙师,辽东之事,如一团乱麻,非三五年之功难理。朕知您年近七旬,仍要远赴苦寒之地,心中有愧,却也无可奈何 —— 这大明北疆,唯有您能撑得起。”

他话锋一转,目光灼灼:“待两年后,辽事初定,防线稳固,新军能战,朕便即刻召您回朝。届时,兵部尚书之职,非您莫属;入阁辅政,与朕共商中兴大计。”

这番承诺,字字千钧。兵部尚书掌天下兵权,入阁则是文臣之巅,孙承宗历经六朝,从未见帝王如此直白地许以远期重诺。他心中激荡,起身时衣袍下摆扫过案角,发出轻微响动,随即深深一揖:“陛下言重若此,老臣何敢惜命!辽东之事,老臣定当鞠躬尽瘁,为陛下筑牢北疆根基,不负圣恩!”

“好!” 朱由检抚掌而笑,转头对侍立的王承恩吩咐,“王伴伴,速去通知方正化、李凤翔,朕稍后与孙师往腾骧四卫军营,让他们整肃队伍,候朕检阅。”

“老奴遵旨!” 王承恩躬身退去,脚步比平日快了几分;他深知,今日的军营之行,关乎老臣归心,容不得半分差池。

片刻后,朱由检换上一身靛蓝色军常服,衣料虽不奢华,却浆洗得笔挺,腰间束着黑色宽布带,少了帝王的威严,多了几分将士的利落。孙承宗也换了件素色长衫,两人同乘一辆不起眼的乌木马车,仅带十余名锦衣卫护卫,悄然驶出皇宫,直奔西苑腾骧四卫驻地。

马车行至军营辕门,尚未停稳,便见方正化与李凤翔已肃立等候。方正化身着亮银甲胄,甲片上还沾着未擦净的训练尘土,显然是刚从校场赶来;李凤翔则穿着监军的青色官袍,手中攥着一本花名册,指尖因紧张而微微泛白。见马车停下,两人齐齐跪倒:“臣(奴婢)恭迎陛下!”

“免礼。” 朱由检掀帘下车,目光扫过辕门两侧的卫兵 —— 他们站姿挺拔,手中长枪斜指地面,枪尖在阳光下闪着冷光,与往日京营士兵的散漫截然不同。他对方正化道:“方卿,集合队伍,让孙师看看,朕的儿郎们这十几天操练,可有几分能战的模样。”

“末将遵命!” 方正化抱拳领命,转身大步走向校场中央的点将台,腰间佩剑随步伐轻响,透着不容置疑的干练。

孙承宗随朱由检登上观礼席,目光瞬间被校场吸引。此刻的校场,原本散落着擦拭武器、整理营帐的士兵,可随着方正化一声 “集合” 的令下,尖锐的哨音立刻划破长空。士兵们如同被无形的线牵引,瞬间放下手中活计,朝着各自的队列奔去 ;没有喧哗,没有推搡,只有密集的脚步声在空旷的校场上回荡,带着初生的生涩,却异常整齐。

孙承宗捻着花白的胡须,眼中渐渐露出惊异。他曾督管京营多年,最清楚官军集合的拖沓:寻常队伍从解散到站定,少则一炷香,多则两炷香,期间还夹杂着军官的呵斥、士兵的抱怨。可眼前这支军队,不过半盏茶的功夫,便已基本列好阵型,个别小队虽在微调队列,却无一人擅自开口。

“禀指挥使!左哨一队,应到一百二十人,实到一百二十人!”

“左哨二队,应到一百二十人,实到一百二十人!”

“右哨一队,应到一百二十人,实到一百一十九人 —— 缺一人为马厩值差,已报备!”

清晰的报数声接连响起,每一名军官都双手抱拳,声音铿锵,将 “应到”“实到” 的数字报得分毫不差。孙承宗心中一震,他想起天启年间督京营时,军官汇报多是 “卑职所部已齐”“约莫差几人”,从未有人如此精确到个位数 —— 这背后,是严格的员额核查,是每日的点名制度,是对 “吃空额” 的零容忍。

方正化听完所有汇报,转身对朱由检行了一个新式军礼 —— 右手握拳抵在左胸,腰杆挺直如松(这是朱由检参照后世军礼改良的):“陛下!腾骧四卫除岗哨、差役外,应到三千九百三十七人,实到三千八百九十五人,缺席四十二人皆有报备,无一人擅离!请陛下示下!”

“好!” 朱由检点头,目光转向孙承宗,“孙师,您看这集合的效率,可比京营?”

孙承宗抚须长叹,语气带着几分激动:“陛下,此军集合之速、点验之明,已远胜京营,甚至超过九边精锐!老臣当年带辽东军时,也未曾见这般纪律!假以时日,必成虎狼之师!”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