锦州卫城外的厮杀声渐次平息,天边已泛起鱼肚白。晨光穿透硝烟,洒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,浊血与泥土凝结成暗褐色的斑块,折断的兵器与残破的旌旗在风中微微晃动,诉说着昨夜激战的惨烈。
李诚勒住战马,玄铁铠甲上溅满了暗红的血渍,刀刃上的血迹顺着锋刃缓缓滴落。他抬手抹去额头的汗水与尘土,目光扫过满目疮痍的战场,最终落在策马而来的秦良玉身上。她的银枪枪尖犹带血珠,鬓边发丝散乱,却依旧身姿挺拔,眼中闪烁着劫后余生的坚毅。
“秦将军,辛苦了。”李诚翻身下马,抱拳行礼,声音带着一丝疲惫,却依旧沉稳有力。
秦良玉亦翻身下马,回礼道:“李将军说笑了,若不是你星夜驰援,锦州卫恐怕早已城破人亡。这份恩情,良玉与城内将士没齿难忘。”
两人并肩走向锦州卫城门,沿途的明军将士纷纷驻足行礼,眼中满是敬畏与感激。经过连日苦战,这些将士们个个面带倦容,甲胄破损,却难掩劫后余生的喜悦。城楼上的旗帜经过战火洗礼,虽有些残破,却依旧傲然挺立,在晨风中猎猎作响。
进入城内,街道上一片狼藉,断壁残垣之间,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。军医们正忙着救治伤员,百姓们则自发地为将士们送水送粮,空气中弥漫着药草与烟火混合的气息。秦良玉看着这一幕,眼中闪过一丝愧疚:“连日战火,让城中百姓受苦了。”
李诚轻叹一声:“保家卫国,本就是我等军人的职责。待北疆安定,再让百姓们过上安稳日子吧。”
来到府衙,秦良玉让人备上热水与干粮,两人简单洗漱后,便在堂内议事。亲兵们将一张北疆地图铺在桌案上,锦州卫、宁远城、沈阳城等地标清晰可见。
“李将军,此次你率领五万大军驰援,路上定然遭遇了不少阻碍吧?”秦良玉一边为李诚倒茶,一边问道。
李诚端起茶杯,浅饮一口,缓缓道:“一路疾驰,先后在黄河渡口遭遇联军哨探,又在山谷中遇伏,虽有伤亡,但总算按时抵达。倒是秦将军,锦州卫被围多日,你是如何坚守到现在的?”
提及坚守之事,秦良玉眼中闪过一丝凝重:“皇太极与林丹汗联军十万,来势汹汹。起初他们猛攻城墙,我军凭借坚固城防拼死抵抗,双方死伤惨重。后来联军改变策略,围而不攻,想要耗尽我军粮草。幸得城中百姓相助,军民同心,才勉强支撑到现在。若再晚一日,恐怕……”
她没有继续说下去,但李诚已然明白其中的凶险。他看着地图,手指指向宁远城的方向:“皇太极率领残部向宁远城撤退,想必是想重整旗鼓,再图反扑。宁远城作为北疆重镇,一旦失守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秦良玉点头认同:“宁远城城墙高大,粮草充足,本是易守难攻之地。但此次联军虽败,兵力仍有七万之众,不可小觑。更重要的是,皇太极此人诡计多端,林丹汗麾下的蒙古骑兵又骁勇善战,两人联手,实力依旧强劲。”
“此外,”秦良玉补充道,“宁远城守将吴三桂虽有勇力,但行事谨慎,缺乏决断。若联军猛攻,他能否坚守得住,还是个未知数。”
李诚眉头微蹙,手指在地图上轻轻敲击:“锦州卫经此一战,兵力损耗过半,需要休整补充,暂时无法出兵。我率领的五万大军,虽伤亡两千余人,但主力尚存。我打算今日午后便率军赶赴宁远城,协助吴三桂防守。”
“不可!”秦良玉连忙劝阻,“李将军,你与将士们已两天两夜未得休整,一路奔波,又经历昨夜激战,早已疲惫不堪。若此时强行行军,恐将士们体力不支,遭遇敌军埋伏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李诚何尝不知将士们疲惫,但他更清楚时间的紧迫性:“秦将军所言极是,但皇太极不会给我们太多时间休整。他现在必然也在加紧赶路,想要抢占宁远城的有利地形。我们必须赶在他之前抵达,才能做好防御部署。”
他顿了顿,继续道:“这样吧,你留在锦州卫,安抚百姓,救治伤员,补充粮草弹药。我挑选三万精锐,即刻启程赶赴宁远城。剩余两万将士留在锦州卫休整,待恢复体力后,再率军赶来支援。”
秦良玉见李诚态度坚决,知道他心意已决,便不再劝阻:“既然如此,李将军务必小心。我已让人备好干粮与马匹,为将士们补充体力。另外,这是锦州卫仅剩的五千石粮草和两千支箭矢,一并交由你带去宁远城,聊表心意。”
“多谢秦将军。”李诚抱拳致谢,“锦州卫的安危,就托付给你了。”
“李将军放心,有我在,锦州卫万无一失。”秦良玉坚定地说道。
午后,阳光明媚,锦州卫城外,三万明军精锐已然集结完毕。将士们虽然面带倦容,但眼神依旧坚定。李诚身披玄铁铠甲,手持佩刀,立于帅旗之下,高声道:“弟兄们,锦州卫之围已解,但北疆的战火尚未平息。皇太极率领残部逃往宁远城,想要卷土重来。我们必须赶在他之前抵达宁远城,守住这道北疆防线!此去路途艰险,可能会遭遇敌军埋伏,但我相信,只要我们同心协力,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!为了大明江山,为了黎民百姓,随我出发!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