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历史 > 快穿:救世成神,但我是被迫的! > 第204章 害死继母的败类73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三五年?通络

大修官道以畅八方交通,广开商路以活天下经济,

目标:车马通于四境,货物流转无滞,万邦来朝,国库充盈。

读到此处,萧煜已是按捺不住心中急切,探身问道:“这通络之策关乎国计民生,牵连甚广,想必你早已思虑周全,定下了详尽章程?”

江锦辞却话锋一转,眼底掠过一丝狡黠,笑道:“通络之法,我心中确有腹稿,甚至连官道修造的规制、商路开拓的路线都已绘成图纸。只是…..”

他故意顿了顿,“治国如烹鲜,火候未到,急则生乱。

需等一五固本、二五强基之功落成,百姓殷实、民心凝聚,再推通络之策,方能事半功倍。此刻急于求成,反倒可能劳民伤财。”

萧煜闻言,先是一怔,随即抚掌大笑,眼中满是信服与赞赏:“好一个‘火候未到,急不得’!锦辞所思,远在我之上。

便依你这‘三步走’方略,步步为营,稳扎稳打。有你这般经天纬地之才掌舵,我大晟王朝,何愁不能比肩上古盛世!”

江锦辞送走萧煜后,便着手写下太平穗和济世麦,的培育方法和经验,这些在古代王朝就已经成功培育出来并且牢牢记在他的脑子里,如今只是重现而已根本不是难事。

大晟王朝,盛启六十年,萧煜力排众议推行改革,朝野震动。

守旧派大臣跪在宫门前以“祖制不可违”死谏,世家大族暗中串联抵制新策,连后宫太后都以“动摇国本”为由欲加阻拦。

但萧煜铁了心要走革新之路,将死谏的大臣贬斥外放,打压暗中作梗的世家,硬是凭着帝王独断的魄力,为江锦辞的改革方案扫清了第一道障碍。

很快,大晟王朝在首个“五年计划·固本”的指引下,掀起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农业革命。

江锦辞带着司农寺的官员扎在田埂上,将“选优汰劣”“异地换种”“控制授粉”等核心理论,拆解成老农都能听懂的白话。

春去秋来,寒来暑往,经过三年反复试验,抗倒伏、穗大粒满的新型稻种“太平穗”终于培育成功;

又过两年,耐寒抗旱的小麦良种“济世麦”在北境试种成功,麦穗沉甸甸的,压弯了麦秆。

当第一批推广地区的产量统计报表送到紫宸殿时,整个大殿静得落针可闻。

户部尚书捧着薄薄一张纸,双手却抖得像筛糠,老泪纵横地跪伏在地:“陛下……亩产!亩产较往年增加了五成!五成啊!

有了太平穗和济世麦,我大晟百姓,再也不用受饥馑之苦了!”

惊喜远未结束。江锦辞画出温室大棚的草图,用透明桐油纸和皇家琉璃窑特制的玻璃搭起暖棚,再辅以地火龙供暖,竟在滴水成冰的冬日,种出了水灵灵的黄瓜、绿油油的韭菜。

冬日宫宴上,这盘翠绿的凉拌黄瓜,成了比熊掌燕窝更震撼的珍品。

群臣围着那盘翠绿的凉拌黄瓜啧啧称奇,纷纷赞叹:国师真有点石成金、逆转四季之能!

江锦辞闻言不过淡淡一笑,转头便用青砖黄泥在庄子里砌起了北方火炕。

他亲自指导匠人垒砌炕体,预留排烟通道,待第一铺火炕升起炊烟时,整个屋子顿时暖意融融,却再无往日的炭火气闷。

技法图纸迅速传到民间,家家户户都砌起炕体,这个冬天格外温暖。

往年冻毙家中的百姓少了七成,百姓们无不感激涕零:江公这是救了我们穷苦人的性命啊!是活神仙啊!

农业稳了根基,江锦辞将目光投向工业。

他“偶然”在工部工坊闲逛时,指着传统灌钢炉笑道:“这般炼法,火候散得太快,钢水自然不纯。”

说着在地上画了新的炉型图,增加了鼓风装置和余热回收通道。

新炼钢炉立起来后,流淌出的钢水质地均匀、韧性十足,产量较之前翻了三倍。

以此为基础,军工坊打造的环首刀能劈断旧制兵器,铠甲轻便如衣却坚不可摧,边军将士拿到新装备时,当场列阵欢呼,声震营寨。

优质钢材又反哺农业,改良后的农具更耐用,形成了良性循环。

紧接着,“标准化”生产理念横空出世。

江锦辞为弩机零件、马车轴承甚至铁钉都制定了统一尺寸,起初工匠们怨声载道:“我们做了一辈子手艺,凭啥要按死规矩来?”

可当第一批标准化零件运到军营,士兵们发现损坏的弩机只需换上新零件就能立刻使用,效率提升十倍不止时,所有抱怨都变成了由衷的敬佩。

工部专门成立“将作院”推行标准化,大晟的制造业从依赖老师傅经验的小作坊,悄然转向规模化、规范化的大工场。

解决了温饱与生产,江锦辞将目光投向更深远的“知识与健康”。

他改良的造纸术,成本仅为旧法的一成,质量却更优;

紧接着,标点符号与注音词典横空出世。

大晟音韵词典》里,每个字都标注了读音和释义,连不识字的孩童只要学会了拼音,都能跟着拼读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