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个子弟由他亲自教导,其他子弟与中山王所学的又一样,那岂不是说,只要他们现在点点头,半成份子将落入囊中,连子弟也能学到连太子都要认同的学识?
天哪~~~苍天是如此的眷顾韦氏啊~~~
“你们要怀疑本侯对韦氏的善意吗?”殷清风站了起来,“在你们派人送来藏书目录的时候,本侯会将学堂的课本交一份让他带回来,到那时你们再决定吧。”
说完,他向外走去。
韦津想站起来去追殷清风,但他忍了又忍还是决定等商议后再做决定,他可不想草率的做出一个让所有后世族人痛恨的决定。
等他见有些人想要去阻拦殷清风,他赶忙站起来挥舞手势。他一边挥舞着一边心中痛骂族人的城府连一个少年都不如,在利弊都没弄清楚之前,就为一点蝇头小利而忘乎所以。
殷清风走出之后也是松了口气,他感觉自己并适合做这种勾心斗角的事情。一天半的时间折腾下来,他只感觉自己的心好累。
感觉身后没有人追出来,他更是松了口气,但接下来他还要面对韦纲父子。
殷清风最想见的韦氏族人是韦文宗的族弟韦云起。二十年前,他孤身一人前往突厥借来两万骑兵,然后击溃契丹人。这样的将领与事迹,只有后来的创造“一人灭一国”的王玄策才勉强能与他媲美。
在另一间屋子,殷清风见到了韦纲另一个儿子韦文杰,韦纲的堂侄、新城公主第二任驸马韦正矩的老爹韦庆嗣、《法苑珠林》里提到的韦庆嗣的弟弟韦庆植。
殷清风让他们坐下后,问道:“韦翁真的想好了?”
韦纲和其他四人想站起来,殷清风压压手。韦纲只好坐在那里抱拳道:“请淮阳侯收留纲以及纲之族人。”
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又皆为利往。虽然韦纲和他的族人想在他这里获得足够的利益,但殷清风敬重韦云起这条汉子,还真不能收下他们。“本侯有一个产业需要和韦翁的族人合作。”
“是合作而不是替他打理?”
五个人有些没反应过来。
“本侯得太子应允,可以将部分修文馆的藏书刊印出售。如果再有韦氏的藏书,大约会有二十万各类的书籍可以刊印。”
五人有些失望了。
二十万卷藏书听起来是很多,但绝大多数的书籍只能当做某些家族的藏书,刊印量并不会太大,世人更愿意购买那些与科考有关的或其他的儒家典籍。
“文宗可知道市面上一卷《论语》价值几何?”
韦文宗想了想,“大约六百文。”
殷清风追问道:“若两百文卖与文宗,文宗愿意购买多少贩卖到益州扬州?”
“两百文?”韦文宗一惊,大声说道:“全部!有所少买多少。”
殷清风心中乐了,这孩子反应挺快的啊~~~
他替韦文宗说道:“文宗是不是认为,即使去掉一路上的车马舟船费用,最少每卷也能得财两百文?”
韦文宗激动说道:“最少三百文。”
殷清风扭头看向韦纲,“像《论语》、《春秋》等典籍,本侯已经让人刊印了近八十万本。准备囤积到九百万本的时候,就要开始对外贩卖。卖价嘛,每本两百文。”
“嘶~~~”
五个人被殷清风的大手笔给吓坏了。“刊印了近八十万本...等到九百万本时开始贩卖、每本两百文...天哪~~~这...这...这...嗯?”
韦文宗抱拳道:“淮阳侯所说的“本”...”
殷清风挥挥手,“本也好卷也好,这两百的卖价...”
韦纲也反应过来了,“太低了!这两百文真的太低了,哪怕四百文也是淮阳侯对天下读书人的恩德!”
殷清风笑了笑,伸出三根手指,“三成利。”
“什么?”韦纲呆了呆。
“韦翁想要得到这三成利,第一,卖价不准变动;第二,韦翁要派人去各主要州郡开设书铺。”
“....”
“以每本获利一百二十文计,九百万本可得利一百万贯。”
“...”
“是不是感觉一百万贯的三成并不多?”
“...”
“本侯把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称为四书;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周易》、《春秋》称为五经。这九百万本是指那九部典籍各刊印了一百万本。但一百万本能满足天下读书人的需要吗?若再加上其他的典籍呢?”
韦文宗颤声的说道:“天下庶民生生不息,读书人只会越来越多。每十年八年就有新生孩童需要启蒙、需要读书参加科考...”
“没错!两百文的卖价将意味着没人能与本侯争夺书籍的贩卖。全天下想读书的人,都得买本侯的书!”
“呼~~~”
要命了!要命了!全天下的人想买书,只能从他们手里买...声望啊~~~韦氏的声望啊~~~每个读书人都会记住韦氏的教化之功德的!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