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是将普天之下的田地都划分为三等,秦国的关中、巴蜀之地的田地,当为一等的良田。
商於、陇西之地,以及刚刚并入秦国的黔中、巫郡、九夷郡这三郡则是普通的二等田,上郡、北地郡属于边陲,大多为不毛之地,故而属于三等田!
秦国的良田是不可计数的,再加上历年来的不断开发,秦国仓禀每年的粮食收入便多达百万石!
不过,这让秦王荡还是不大满意。
因为他很清楚,在日后的战争当中,粮食必定是重中之重的!
没有粮食,军队便不能作战,便不能持续的作战。
总不能跟过去一样,打一仗停一停,打一仗停一停吧?
这一时半会儿的还好,若是长此以往,要到猴年马月去秦国才能东出一统天下?
“列位,你等可有别的法子,能增加咱们大秦田地的亩产吗?”
“这……”
群臣都为之面面相觑,相顾无言。
这时,相国樗里疾出列道:“大王,老臣以为,若欲增加大秦田地之亩产,唯增益土肥而已。”
“不错。”
秦王荡微微颔首道:“严君所言甚是。二三子,尔等都应该知晓,增益土肥,是为亩产之先决条件!”
“关中的沃土,亩产是北地、上郡等地的一倍以至于三倍以上!何以也?不外乎关中之地,有泾河、渭河等各大水域灌溉,故而使民田肥沃。”
“而西北边陲之地,大多贫瘠,实为不毛而已。”
“当此时,寡人欲让二三子畅所欲言,为国献策。即为增益土肥,秦国何为?”
一听这话,群臣便都交头接耳,窃窃私语起来。
不多时,御史大夫李昙便出声道:“大王,臣有一策。”
“请讲。”
“大王可下诏,令农户增益肥料,如此土地肥沃,亩产便能大大增加了!”
闻言,秦王荡以及附近知情的大臣都一脸怪异的看着李昙。
李昙是一个敢言直谏的诤臣没错,但是在对于民生方面,不说是一窍不通,但也不大懂!
没等秦王荡说话,在一侧的樗里疾便微微一笑,说道:“御史大夫此言差矣。你可能不知道,普天之下的农户是最为爱惜自己的土地的。若有多余的肥料,哪里还会留着?”
“如人粪、畜粪、草木灰等等肥料,一有盈余,农户们便会迫不及待的施肥于地了。故而令农户自行增益肥料这一策,断不可行啊。”
李昙听到这话,顿时感觉十分的尴尬。
原以为是一个好主意呢,没成想居然是馊主意……
“严君,你可有好的对策?”
樗里疾忙躬身道:“大王,不若大力修建水渠,灌溉民田?”
“这不失为一良策。”
秦王荡点了点头,说道:“实不相瞒。列位,寡人早就有意,在关中修建一座巨大的水渠,这一水渠,是为灌溉渠,跟正在巴蜀修建的都江堰一般,都是一座大型的水利工程!”
“此水渠一旦修建完成,寡人估计能注填淤之水,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!”
嘶!
四万余顷,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?
此时的四万余顷,相当于后世的110万亩!
浩大的八百里秦川,必将因这一灌溉水渠而增加更多的米粟收入!
只是,这一水利工程实在是太过浩大了!
樗里疾忧心忡忡的道:“大王,请恕老臣直言。如都江堰一般浩大的工程,恐怕大秦现在是力有不逮啊!”
“为建造都江堰,秦国已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,此时若加征民夫,修建关中水渠,恐怕会让大秦的国力捉襟见肘,且无力于东出啊!”
秦王荡亦是幽幽的叹了口气,说道:“严君,你说的这些寡人都知道。河里的淤泥,亦能充当肥料,肥沃土地,若这一水渠建成,必然是造福子孙,泽被后世的工程。”
“然则,考虑到民力不足,国力尚浅,就此搁置了岂不可惜?”
樗里疾生怕秦王荡下定决心要在关中修建水渠,忙道:“大王,三思啊!以大秦当前的国力,实在不宜劳民伤财了。”
“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,即便投入数以十万计的徭役,恐怕没有数年之功,都是无法完成的!”
秦王荡淡淡的笑道:“严君,你便放心吧。寡人有自己主张!关中水渠之事可以暂且搁置,不过,寡人还需要再想一想法子,如何提高一下关中,以至于大秦各地的农田亩产问题。”
“大王圣明!”
见到秦王荡没有继续坚持,固执己见,群臣都不禁松了口气。
其实,以秦国现有的耕地面积,以及仓禀里面的粮食,岁入之米粟谷物,完全能支撑得起秦国继续作战的。
只不过,秦王荡的目光十分的深远。
他所提出的这一主张,即在关中修建水渠之事,其实就是历史上出现过的郑国渠!
最早在关中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,是战国末年秦国穿凿的郑国渠。
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利专家郑国主持兴建,约十年后完工!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