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都市 > 巨星从主持人大赛开始 > 第二百九十一章 如此苏轼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“朱铨,感谢,感谢你为我们讲述了李白与杜甫的生平,趣味的讲述让我们对历史上的李白跟杜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”

掌声渐熄,董琴主动的往前走一步,来进行控场走流程。

这是身为一个主持人该做的事情。

毕竟是《华国古诗词大会》,可不是《华国诗人生平大会》!

虽然现在是录播,可以无所谓的在乎时长的关系,但是这个也还要继续往下走的。

否则,这节目不知道得录制到什么时间了。

董琴是个经验丰富的主持人,这点基本要素还是谨记在心的,于是直接递给朱铨一个眼神,让他注意控制一下时间,道:

“朱铨啊,既然你都说了李白,也说了杜甫,那也说一说你心中最喜爱的第三位诗人,苏轼吧!”

董琴递了个眼神给朱铨。

朱铨点了点头,明白了董琴的眼神中传递出来的意思,就是要自己注意一下时间,不然这期节目不好剪辑的。

总不能都放朱铨的讲话吧?

那岂不是后面精彩的比赛就少了?

可要是弃掉不用的话,又感觉这么好的素材不用又太浪费了。

可既然这样,为何董琴还要让朱铨继续说‘苏轼’么?

对于节目组来说,都说了李白与杜甫了,如果让朱铨不说苏轼的话,似乎是有歧视之嫌。

况且,单独不让说苏轼的话,那对于追求圆满的华国人来说,是一件十分不能接受的事情。

所以,让朱铨继续讲诉苏轼,合乎电视台不偏不倚的立场,也满足了国人一以贯之的习俗。

而董琴所求的,只不过是介绍的时间稍微短一些罢了。

至于放入正片后时长不够的问题,就留给后期头疼吧!

更何况,宁可剪掉放在特辑里面,也比直接不录要好太多了。

朱铨开口道:“我将苏轼的这一生分为六个阶段。”

“噢,是哪六个?”

董琴问道。

朱铨边笑边伸出左手食指,比划了个‘一’,说道:

“天才出生,势不可挡。

公元一零三七年,四川眉山上的草木一夜之间突然全都枯萎了,人们一时之间搞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,直到六十五年后,这座山上的树又突然活了过来。

后来当地人都说,这与一个人有关,他是谁呢?

他就是北宋大名鼎鼎的文豪——苏轼。

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,父亲苏洵是个穷光蛋,母亲程氏家还稍微富一点,总体来说还算是小康。

可是苏洵虽然穷,而且一辈子没考中进士,但是人家照样成为了“唐宋八大家之一”。

为什么呢?

考不中进士不代表不会读书,《三字经》里面曾经有过一句描写苏洵读书的句子叫做:

“苏老泉,二十七,始发愤,读书籍。”

是说苏洵二十七岁之前就是个不爱读书的小伙子,二十七岁之后才开始闭门发愤读书。

“苏老弟,出去喝酒啊!”

“不去,我读书呢。”

“苏大哥,最近去开封逛逛啊!”

“不去,我读书呢。”

就这样,苏洵闭门读书,茶饭不思,每天都是读读读,写写写,不仅把自己教的越来越优秀,还顺便培养出了两个爱读书的好孩子,也就是苏轼和弟弟苏辙。

苏洵对两个孩子要求非常严格,以至于苏轼在晚年的时候,有一天晚上做梦,梦到苏洵检查自己的背诵情况,自己没有背出来,还从梦里面吓醒了。

醒来之后,他心慌意乱,就像是嘴里被挂了鱼钩一样。

你们想想,一个老头做梦被自己老爹吓醒,苏洵到底是有多严格?大家也可以读读这首诗感受一下:

夜梦嬉游童子如,父师检责惊走书。

计功当坒春秋余,今乃初及桓庄初。

怛然悸悟心不舒,起坐有如挂钓鱼。

就这样,在苏洵的严格要求之下,苏轼每天都是背背背,一直到把八十万字的《汉书》倒背如流,而苏轼的天才特质也慢慢显现了出来,他在十岁的时候,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《黠鼠赋》,文章中说道:

“人能碎千金之璧,不能无失声于破釜,能搏猛虎,不能无变色于蜂虿。”

这首诗的意思就是说:

“人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碧玉时不动声色,却可能会在打破一口锅的时候失声尖叫;人能够搏击猛虎,可是在见到马蜂、毒蝎时不免有些害怕。”

小小年纪就有这种见地,确实令人叹赏不止。”

朱铨寥寥几言,就将苏轼的天才形象跃然纸上,口中不停,左手中指也随之伸出,道:

“考中进士,扬名天下。

长大之后的苏轼更是了不得,公元一零五六年,苏洵带着二十岁刚刚出头的苏轼和十九岁的苏辙进京考试。

在那个“七十少进士”的时代,经过层层选拔,二十一岁的苏轼,第一次参加由礼部主持的的考试的时候就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。

你们可能会说:“切,才第二名?”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