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历史 > 乱世枭雄,从县令之子到帝王 > 第135章 诸葛长明的归宿(一)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第135章 诸葛长明的归宿(一)

营帐之内,灯火昏黄,帐外冷风呼啸,拂得军旗猎猎作响。传令兵单膝跪地,帐中顿时陷入了一阵诡异的沉默。

诸葛长明负手而立,面朝地图,眼神空洞,仿佛没有听清那传令兵所言。他的身影在烛光下拉得极长,像一尊不动的石像。

良久,赵玄清轻轻咳了一声,似有提醒之意。这一声仿佛将诸葛长明从深思中惊醒,他缓缓回头,目光在那传令兵脸上停顿了一瞬,才摆摆手道:“你下去休息,稍后听令。”

传令兵点头应是,起身退了下去,只留下满帐寂静。

这沉默被李仲庸粗声打破,他重重一拍桌案,震得茶盏翻倒,水珠四溅:“荒唐!眼下巴镇就在眼前,最多再有十日便可破城,武阳与卫钟插翅难飞。大帅此时却令我等撤军,去攻打古涪郡!莫非巴镇的胜局,他竟视若无睹?”

孙景曜也忍不住发声,语带怨气:“这两日我们连夜攻城,折损不小,如今城头已现疲态,守军气势已衰,再加一把火便可瓦解。他却要我们退兵,岂非让武阳从我们指缝间逃脱?”

赵玄清眉头紧蹙,沉声呵斥:“住口!军中岂容妄议帅令?谢大帅之意,定有深思熟虑。你我为将者,当以服从为本。”

话虽如此,他的目光却也不禁望向诸葛长明,那眼神中有疑虑,有不甘,也有难以言说的动摇。

三人目光齐齐落在诸葛长明身上,帐中再度陷入死寂。

诸葛长明轻轻叹了一口气,声音低沉而沉稳:“你们都说得不错。巴镇确已摇摇欲坠,武阳与卫钟不过是负隅顽抗罢了。但你们可知,我谢家军的大敌,从来都不是潘峰,而是这个武阳。”

他转身,目光如炬,盯住三将一人一眼:“潘峰不过是乱臣贼子,贪图一时之利。而武阳……此人心志坚定,谋略深沉,胆识过人,最可怕的是,他能得人心。卫钟、谢戊、赵甲之辈,皆心甘情愿追随于他。若今日不除此人,来日但凡给他一丝喘息之机,必成我谢家军大患。”

帐中三将一言不发,神色渐凝。

赵玄清缓缓点头,低声道:“诸葛先生所言极是……武阳此人,与其说是敌将,不如说是未来的枭雄。”

孙景曜与李仲庸对视一眼,眼神已然肃然,几乎是同时俯身说道:“诸葛先生尽管下令,我们牙门三将,听先生号令行事!”

诸葛长明环视三人,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,缓缓吐出一个字:“好。”

他随即大手一挥,吩咐左右:“将那传令兵请回来。”

须臾,传令兵重新步入大帐,面色微怯,不知上峰意图如何。

诸葛长明高声说道:“小兄弟,烦请你回去转告大帅——巴镇如今指日可下,武阳与卫钟的项上人头近在咫尺。此刻撤兵,无异于自毁长城,实在不妥。”

他停顿了一下,目光锋锐如刃,直视传令兵:“你告诉大帅——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!老夫自愿担下此责,待攻下巴镇,斩获武阳之首,再亲赴大营向大帅请罪。”

传令兵听得此言,面露惊惧:“这……这……”

“无妨。”诸葛长明摆手制止了他欲言又止,“你只是传话之人,大帅不怪你。”

说罢,他挥笔疾书,提笔如飞,不多时,便写就一封密信。他将信纸细细折好,封以朱印,交予传令兵:“此信交予大帅,不得有误。”

传令兵双手接过,重重点头:“属下明白!”

诸葛长明目送他离去,转身坐回案前,闭目沉思。

赵玄清轻声问道:“先生此举,虽言‘将在外’,然终归违令。若大帅震怒,后果难测。”

诸葛长明睁开双眼,望着帐顶那猎猎作响的旗帜,眼神如冰:“若连这点承担都无,老夫又有何颜面坐镇军机?更何谈将来助主成业?”

风势渐紧,帐外一片萧索。诸葛长明站起身来,披起狐裘大氅,走到帐门前望向夜色中的巴镇方向,那城头上的火光如星,仿佛燃烧着他胸中的执念与战意。

“武阳……你再狡猾,这一次,也要死在我诸葛长明手下。”

这一夜,巴镇城头无人安眠,谢家军大营亦是灯火不熄。

又是两日过去,巴镇的硝烟未歇,而谢家军大营之中,却已是风云骤起。

正午时分,烈阳高悬,万里无云。谢必安坐于帅帐之中,案前一盏清茶已冷,帐外旌旗招展,甲士列列,唯有帅帐中一片沉寂,仿佛暴风雨前的凝滞。

忽然,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,卷起尘土飞扬。片刻之后,一名传令兵浑身尘土、汗水交织着闯入帅帐之前,大声通报:“禀大帅,前线诸葛长明密信急报!”

谢必安略一抬眼,手指轻敲桌案,道:“进来。”

那传令兵快步跨入大帐,双膝一屈,拱手高呼:“属下拜见大帅!”

“说。”

传令兵上前一步,将一封包裹严密的密信双手奉上,然后挺直身躯,语气中带着些许惶急:“回禀大帅,属下将军令亲手交于诸葛先生,诸葛先生读令之后,沉思良久,最终并未下令撤军,反而……反而让末将带回这封密信回复于大帅。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