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都市 > 阿耶玳,苗语,我们的根 > 第117章 跨境银丝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天亮后,他匆忙找到务婆说明情况。老人家沉默许久,才从房梁上取下最后一点棺材菌存货。

"这是最后的了,"她将菌块包在桐叶里,"山上找了三年都没再找到。"

吴晓梅主动请缨送药。龙安心想同行,但合作社离不开人。临行前,吴晓梅将蝴蝶银饰还给他:"戴着它,银匠会更信任你。"

陶赛看到龙安心胸前的银饰时,果然眼神一亮。他勉强喝下龙安心熬的药汤,咳嗽稍缓,但仍虚弱得无法工作。时间一分一秒流逝,龙安心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。

"工具..."老人突然用生硬的汉语说,指向那个木箱,"你...试试。"

龙安心打开箱子,被里面的精巧工具震撼了。每件工具都闪着幽光,手柄处缠着不同颜色的丝线,显然各有用途。他小心地取出一把錾子,突然怔住了——錾尾刻着一个熟悉的汉字:"龙"。

"这...这是我家的标记!"龙安心翻出手机里父亲工具的照片比对,纹路一模一样,"您从哪得到这些的?"

通过断断续续的翻译,一个惊人的故事逐渐浮出水面:陶赛的祖先在清代曾是着名的苗银匠,与一位汉族铜匠结为兄弟。两人共同改进工具,创造出融合汉苗特色的新工艺。那把刻"龙"字的錾子,正是当年汉族铜匠所赠。

"我祖父说...要找'龙'匠的后人..."陶赛艰难地说,"工具...完整..."

龙安心如遭雷击。父亲生前常念叨祖上是"匠户",但家谱在文革中被毁,细节已不可考。难道冥冥中自有天意,让他这个"龙"匠后人回到苗族聚居地?

"我能复制这些工具,"他突发奇想,"用现代技术。"

陶赛困惑地看着他。龙安心来不及解释,抱起工具箱就往外跑。他记得县开发区有家精密模具厂,老板是大学同学的亲戚。

三个小时后,龙安心站在数控机床前,看着3D扫描仪逐件分析那些古老工具。工程师们啧啧称奇——这些工具的几何结构异常复杂,尤其是那组螺旋拉丝板,竟然符合黄金分割比例。

"可以做,"厂长检查数据后说,"但纯复制没意义。我们可以优化材质,比如用钛合金..."

"不,"龙安心坚决摇头,"只要钢的,尽可能接近原版。"

当第一把复制品出炉时,龙安心亲自测试了手感。重量和平衡几乎与原版一致,只是新钢材需要"养"。按照陶赛的说法,工具要"喝"够银屑和汗水,才会听话。

傍晚,龙安心带着整套复制工具回到合作社。陶赛已经能坐起来,看到新工具时眼睛一亮。他挨个检查,不时敲击听音,最后满意地点头。

"魂在,"他指着工具说,"你加了东西。"

龙安心确实做了微调——在每件工具不显眼处刻上"龙"字和蝴蝶纹样的结合体,象征两个家族的再聚。陶赛看到这个设计时,突然老泪纵横,用苗语说了很长一段话。

翻译也激动起来:"他说这是天意。三百年前分开的技艺,今天要合璧了。"

第二天,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。陶赛用新工具示范"泪丝"技法时,银丝竟然比以往拉得更细更均匀。老人自己也惊呆了,反复检查工具,最后大笑起来,称这是"汉苗钢"的神奇。

更神奇的是吴晓梅发来的消息:她找到了愿意帮忙的老挝苗族绣娘,通过视频远程指导纹样融合。屏幕里,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唱着古老的织布歌,手指灵活地演示八芒星的绣法。

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。陶赛的病情在棺材菌的作用下逐渐好转,他白天教龙安心银器技艺,晚上口述家族历史让翻译记录。通过这些碎片,龙安心拼凑出一个跨越国界的匠人网络——从贵州到老挝,从清代到现代,汉苗工匠如何互相学习、彼此成全。

第十天,第一枚完整的"寻根扣"诞生了。陶赛将传统蝴蝶纹与老挝藤蔓纹结合,中心镶嵌一小块从祖银上锉下的黑粒,象征"离家的种子"。更绝妙的是,当风吹过银丝编织的网眼时,会发出细微的鸣响,像远山的回声。

"会唱歌的银饰,"陶赛骄傲地宣布,"只有用'龙'匠工具才做得出。"

龙安心小心地捧起这枚银扣,突然明白了订单名称"寻根礼盒"的深意。对离散苗胞而言,这不仅是工艺品,更是可以触摸的记忆,是跨越时空的归途。

随着第一批样品完成,生产速度越来越快。妇女们已经熟练掌握12%老挝纹样的比例,甚至创造出几种新图案。陶赛的银匠组也扩充到五人,包括吴晓梅和两位本地年轻人。

第二十天,吴晓梅带着最后一批棺材菌回来。看到合作社的变化,她惊讶得说不出话来。特别是当龙安心展示他用改良工具打造的银丝蝴蝶时,她的眼睛瞪得像铜铃。

"你...什么时候学的?"

"陶公说我有'钢魂',"龙安心笑着引用老银匠的话,"适合打银器。"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