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基,字伯舆,是东莱曲城人。他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,和叔父王翁住在一起。王翁把他抚养得非常好,王基也非常孝顺,因此以孝道着称。他17岁的时候,郡里召他去做官,但他并不喜欢这份工作,于是就辞去了,到琅邪去游学。
黄初年间,王基被推荐为孝廉,任命为郎中。当时,青州刚刚平定,刺史王凌特别上表请求让王基担任别驾。后来,王基又被召为秘书郎,但王凌又把他要了回去。不久,司徒王朗征召王基,王凌还是不放他走。王朗写信给州里,批评他们说:“一般来说,家里有才能的臣子,就应该推荐给公辅;公辅有才能的臣子,就应该进入朝廷。这是古代诸侯有推荐士人的礼节。现在州里却把宿卫的臣子留下来,把秘阁的官吏留下来,这可是很少见的。”但王凌还是不放王基走。王凌在青州的政绩很好,这大概也是因为王基的协助吧。后来,大将军司马懿征召王基,他还没到任,又被提升为中书侍郎。
明帝大兴土木修建宫室,百姓们非常劳累。王基上书说:“我听说古人用水来比喻百姓,说‘水既能载舟,也能覆舟’。所以,身居高位的人不能不警惕。百姓安逸的时候,想法比较简单;百姓痛苦的时候,就会想造反。所以,古代的圣王总是让百姓生活节俭,以免他们生出祸患。从前,颜渊说东野子赶车,马的力气已经用完了,他还拼命地赶,所以我知道他一定会失败。现在,百姓们劳苦不堪,男男女女都分离了,希望陛下能深刻地了解东野子的教训,注意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,在马的力气还没用完的时候让它休息,在百姓还没困死的时候减轻劳役。从前,汉朝得了天下,到了孝文帝的时候,只有同姓诸侯,贾谊却很担忧,说:‘在柴堆下面放了火,却睡在上面,还说这样很安全。’现在,敌人还没有消灭,猛将们掌握着兵权,如果检查他们,他们就没法抵抗敌人;时间长了,又很难把兵权交给后代。在国家昌盛的时候,不设法消除祸患,如果子孙不争气,国家就危险了。如果贾谊再活过来,一定会比从前更着急。”
散骑常侍王肃写了各种经书的解释和评论,还制定了朝仪,改变了郑玄的旧说法。王基却坚持郑玄的说法,常常和他辩论。后来,王基被提升为安平太守,因为公事辞去了官职。大将军曹爽请他担任从事中郎,后来又出任安丰太守。安丰郡和吴国的敌军接壤,王基治理得清正严明,既有威严又有恩惠,他明明白白地做好了防备,敌人不敢侵犯。他又被加封为讨寇将军。有一次,吴国大规模地聚集军队到建业,扬言要进攻扬州。刺史诸葛诞让王基分析一下情况。王基说:“从前,孙权两次到合肥,一次到江夏,后来全琮从庐江出来,朱然侵犯襄阳,都没有成功就回去了。现在,陆逊等人已经死了,孙权也老了,家里没有贤能的后代,中间没有出谋划策的人。孙权如果亲自出来,又怕家里突然发生内乱,像毒疮一样溃烂;派将领出来,旧将已经死了,新将又不让人放心。他这样做,不过是想巩固自己的势力,保护自己罢了。”后来,孙权果然没有出来。当时,曹爽专权,社会风气败坏,王基写了《时要论》,批评时事。他因为有病被召回,从家里出来担任河南尹,还没上任,曹爽就被杀了。王基曾经是曹爽的部下,按照惯例也被罢了官。
这一年,王基被任命为尚书,后来又出任荆州刺史,加封为扬烈将军,跟随征南将军王昶攻打吴国。王基单独袭击了步协驻守的夷陵,步协紧闭城门坚守。王基摆出要进攻的样子,却实际上分出兵力占领了雄父的仓库,收缴了三十多万斛米,俘虏了安北将军谭正,收降了几千人。于是,他把投降的百姓迁走,在夷陵设立了县。朝廷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。王基又上表建议在上昶筑城,把江夏的治所迁过去,以便逼近夏口,从此敌人不敢轻易过江。他整顿制度,整治军队,兴办农业,同时又兴办学校,南方的人都称赞他。当时,朝廷讨论要攻打吴国,下诏让王基考虑进攻的时机。王基回答说:“如果出兵没有成功,那么国家的威望就会在国外受到挫折,国内的财力也会用尽,所以一定要万无一失才能出兵。如果不利用江河聚集粮食,做好水战的准备,那么即使在江内集结了大量军队,也没有必胜的把握。现在,江陵有沮水、漳水,可以灌溉几千顷肥沃的土地。安陆附近,池塘肥沃,土地广阔。如果水陆一起耕种,充实军用物资,然后把军队开到江陵、夷陵,分别占据夏口,顺着沮水、漳水,利用水路把粮食运下去。敌人知道官兵有长期作战的趋势,那么抵抗天子讨伐的人就会意志消沉,而归向王化的人就会更加坚定。然后,率领蛮夷从内部进攻,精锐的部队从外部讨伐,那么夏口以上的地方一定会被占领,而长江以外的郡县也守不住了。这样,吴、蜀的联系就会被切断,联系一断,吴国就会被消灭。不然的话,出兵的有利之处,是不能肯定的。”于是,出兵的计划就停止了。司马师刚刚掌握政权,王基写信告诫他说:“天下非常广阔,事务非常繁杂,你可不能不兢兢业业,坐等天亮啊。如果志向端正,各种坏心思就不会产生;如果心静,各种事情就不会急躁;如果考虑问题周全,法令就不会繁琐;如果亲近任用忠诚善良的人,那么远近的人都会心悦诚服。所以,要使远方的人和好,关键在于自身;要使大家安定,关键在于内心。许允、傅嘏、袁侃、崔赞都是当时的正人君子,他们有正直的品质,没有邪念,是可以和他们一起办理政事的人。”司马师采纳了他的意见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