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正,字孝直,是右扶风郿县人。他的祖父叫法真,是个有清高气节、名声很大的人。
《三辅决录注》里记载,法真字高卿,年轻时就通晓五经,还懂谶纬之学,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,凭着高才出了名。他常戴着头巾去见扶风太守,太守说:“鲁哀公虽然不贤明,孔子还是做他的臣子;柳下惠也没离开自己的家乡。我想委屈你做功曹,怎么样?” 法真说:“因为您待我有礼节,所以我才一年四季来拜见您,要是想把我当小吏使唤,我就躲到北山之北、南山之南去。” 扶风太守听了,就不敢再让他做官了。
早年,法真还不到二十岁时,父亲在南郡做官,他步行去看望父亲。快动身返回时,父亲留他等到元旦,让他去看看朝廷官吏集会的场面。当时到会的有几百人,法真在窗户边偷看他们和父亲交谈。结束后,父亲问他:“这些人里谁最有才能?” 法真说:“曹掾胡广有当公卿的气量。” 后来胡广果然做了九卿、三公之类的大官,人们都佩服法真会识人。朝廷多次征召他做官,他都没答应,友人郭正等人都赞美他,称他为 “玄德先生”。他活到八十九岁,中平五年去世。法正的父亲叫法衍,字季谋,曾任司徒掾、廷尉左监。
建安初年,天下闹饥荒,法正和同郡的孟达一起到蜀地投靠刘璋。过了好长时间,他才当上新都县令,后来又被征召代理军议校尉。可他既没得到重用,又被那些和他一样从外地来蜀地的同乡诽谤,说他品行不好,心里很不得志。
益州别驾张松和法正关系很好,他心里琢磨着刘璋成不了大事,常常私下叹气。张松从荆州拜见曹操回来后,劝刘璋和曹操断绝关系,转而和刘备结盟。刘璋问:“谁能当使者去办这事?” 张松就举荐了法正,法正一再推辞,实在没办法才去了。
法正回来后,跟张松极力夸赞刘备有雄才大略,两人暗中谋划,想一起拥戴刘备,可一直没找到机会。后来刘璋听说曹操要派将领征讨张鲁,心里害怕,张松就趁机劝刘璋应该迎接刘备来蜀地,让刘备去讨伐张鲁,刘璋又派法正去见刘备。
法正向刘备传达了刘璋的意思后,偷偷给刘备献计说:“凭将军您的英才,趁着刘璋懦弱无能;再加上张松是益州的重臣,在内部响应;然后凭借益州的富足,依靠天府之国的险要地势,这样来成就大业,简直易如反掌。” 刘备觉得他说得对,就逆着江水往西进军,和刘璋在涪县会面。之后刘备向北到了葭萌,后来又向南返回攻打刘璋。
郑度劝刘璋说:“左将军刘备孤军深入袭击我们,士兵不到一万人,当地百姓也没真心归附他,军队只能靠吃野外的粮食,没有粮草物资储备。对付他最好的办法,就是把巴西、梓潼的百姓全都赶到涪水以西,把仓库里的粮食和野外的庄稼全都烧光,筑起高墙,挖深壕沟,安安静静地等着他。他来了,请求交战,咱们就不答应,时间一长,他没了粮草,不出一百天,肯定会自己退兵。等他退兵时咱们再追击,一定能活捉他。”
刘备听说这主意后很反感,就问法正该怎么办。法正说:“刘璋最终不会采用这个计策,您别担心。” 刘璋果然像法正说的那样,对手下人说:“我只听说过抵抗敌人是为了让百姓安定,没听说过要迁移百姓来躲避敌人的。” 于是刘璋罢免了郑度,不用他的计策。
等到刘备的军队包围雒城时,法正写信给刘璋说:“我天生没什么本事,没能维护好咱们之间的盟约,担心您身边的人不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,一定会把责任都推到我身上,让我蒙受耻辱直到身死,也玷污了您,所以我才跑到外面,不敢回来复命。又怕您听到关于我的坏话,所以这期间也没给您写信问候,可想起过去您对我的恩遇,心里实在是眷恋不舍。
不过我前后对您都掏心窝子说真话,从一开始到现在,确实没藏着掖着,要是有没说周全的,也只是因为我愚笨谋划不周,诚意没打动您,才弄到今天这地步。现在国家形势危急,灾祸很快就要来了,我虽然被您抛弃在外,说的话也可能招人讨厌,但还是想把心里的想法都说出来,也算尽我最后的忠心。
您的本心,我是知道的,实在是不愿意得罪左将军刘备,可最后闹到这地步,是因为您身边的人不明白英雄做事的道理,说可以违背信用和誓言,凭着意气行事,日子一天天过去,他们只追求让您听着舒服、看着顺眼,顺着您的意思说话,不考虑长远,不为国家深谋远虑。
事情发展到现在,他们又不掂量掂量双方的实力,认为左将军孤军深入,没多少粮草,想以多打少,长期对峙。可从关口到这里,他们所到之处都被攻破,您的行宫和其他驻军,一天天败落。雒城虽然有一万士兵,可都是打了败仗的残兵,将领也都是败军之将,要是想决一死战,兵力实在差得太远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