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历史 > 严党清流之间的第三种活法 > 第352章 靖海伯府第一个除夕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第352章 靖海伯府第一个除夕

雪粒簌簌地拍打在轿帘上,发出细碎的声响。

陈恪靠在轿厢内,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袖中那张嘉靖亲赐的澄心堂纸。

纸面细腻的触感透过指尖传来,让他想起方才斋醮时铜镜折射的诡谲光影。

"君权天授..."陈恪嘴角微扬,眼中闪过一丝了然。

这次大胆的试探,至少证明了自己的猜想没有错——那位深居西苑修道的帝王,终究还是难逃圣君之名的诱惑。

这一点,早在献俘大典上,当嘉靖在享受万民拥戴时,陈恪就已看穿。

轿子突然一个踉跄,打断了陈恪的思绪。

他掀开轿帘一角,寒风夹着雪粒扑面而来。

正阳大街两侧的商铺早已挂起红灯笼,在风雪中摇曳如点点火苗。

"伯爷,前面就是府上了。"阿大的声音从轿外传来,带着几分压抑的兴奋。

陈恪放下轿帘,忽然轻笑出声。

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,嘉靖举行这场斋醮的最初原因,竟是因为梦见了明太祖朱元璋怒斥他不配穿这身龙袍。

这个秘密是回府前冯保悄悄透露的,这位大太监说这话时嘴唇都在发抖。

"真是歪打正着。"陈恪喃喃自语,指尖在膝头轻轻敲击。

他本只想借青词暗谏,却阴差阳错戳中了嘉靖最深的恐惧!

那位布衣天子在梦中的斥责,怕是比满朝文武的谏言更让嘉靖寝食难安。

轿子稳稳停下,陈恪刚掀开轿帘,就被眼前的景象震得一愣。

靖海伯府门前,十二对大红灯笼高悬,朱漆大门上崭新的桃符在雪光中熠熠生辉。

更令人惊讶的是,两排青衣小厮整齐跪在门前,见他下轿,齐声高呼:"恭迎老爷回府!"

陈恪的靴底刚踏上石阶,老管家周安就捧着热腾腾的帕子迎上来:"老爷擦擦手,去去寒气。"那殷勤的模样与平日判若两人。

"这是..."陈恪接过帕子,温热的气息透过指尖传来。

周安笑得见牙不见眼:"老夫人吩咐的,说今年是伯爷开府后第一个除夕,规矩礼数一样都不能少。"

陈恪哑然,穿过垂花门时,陈恪的脚步越来越慢。

庭院中张灯结彩,回廊下挂着琉璃宫灯,连假山石上都缠着红绸。

丫鬟仆妇们穿梭其间,见他经过纷纷行礼,眼中满是敬畏。

世态炎凉,谁能想到那个金华乡的放牛娃,有朝一日能在京城拥有这般地位?

陈恪心中感慨,却见常乐扶着腰从内院走来。

她穿着杏红色的袄裙,发间只簪了一支木钗,在满院华彩中朴素得格格不入。

"恪哥哥发什么呆?"常乐的声音依旧清脆如铃,只是多了几分孕中的慵懒,"母亲在祠堂等着呢,说是要祭祖。"

陈恪眼眶一热。是啊,无论外人如何因他的地位而改变态度,在这个时空里,只有母亲和常乐,依旧如往日一般待他。

祠堂内,王氏正亲手摆放供品。

她身着绛紫色褙子,发髻梳得一丝不苟,背影挺拔如松。

听到脚步声,她头也不回地道:"恪儿,来给祖宗上香。"

这语气与数年前在金华乡下时一模一样,让陈恪恍如回到童年。

他乖乖上前,接过母亲递来的三炷香。

烛火摇曳中,陈恪望着牌位上"陈氏列祖列宗"几个鎏金大字,突然想起那个在田埂上疯跑的放牛娃。

若没有那场离奇的穿越,此刻的那个放牛娃或许正在某个平行时空里,守着破旧的祠堂,过着截然不同的人生。

"发什么愣?"王氏轻轻拍了下他的后脑勺,力道与儿时教训他时一般无二,"好好给祖宗磕头,谢他们保佑你出息。"

陈恪笑着跪下,额头触地的瞬间,忽然明白了嘉靖的恐惧——那位帝王梦中的太祖训斥,何尝不是每个骤然显贵者内心最深的不安?

起身时,他看见母亲眼角细密的皱纹里藏着骄傲,常乐扶着腰站在一旁,眼中满是温柔。

"穿越者守则第三百一十七条:"他在心中默念,"当你拥有越多时,请记住——唯有初心,才是抵御迷失的最好铠甲。

王氏突然从袖中取出个红布包。

"拿着。"她将布包推到陈恪面前,"压岁钱。"

陈恪呆住了。红布褪色发皱,分明是母亲珍藏多年的旧物。

掀开一角,里面躺着三枚磨得发亮的铜钱——正是他儿时每年除夕都会收到的那份"压岁钱"。

"母亲..."他嗓子发紧,"这..."

"你如今再富贵,在娘眼里永远是孩子。"王氏的声音很轻,却字字砸在陈恪心上,"收着,讨个吉利。"

常乐突然起身,从腰间荷包倒出几粒金瓜子,叮叮当当落在陈恪掌心:"喏,这是我的压岁钱!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