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都市 > 都市科员,我激活了政商决策系统 > 第448章 谁在替未来签字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清晨六点四十一分,顾轻语的帆布鞋尖沾了点晨露,她蹲在地铁出站口的花坛边,相机镜头斜斜对准人流。

手机屏幕的冷光映着她微抿的唇——本地生活号正循环播放她剪辑的纪录片《327个饭碗,等一份批文》,画面里穿工装的工人攥着担保书,声音哽咽:“我们签了字,担得起这份责。”

“这姑娘拍的?够扎心。”

“林科员要是真为这事儿进去……我明儿就去区政府门口举牌子。”

两个拎公文包的上班族挤在她身侧看视频,议论声撞进她耳朵。

顾轻语指尖在评论区划动,“众筹保释金”的留言像涨潮的海水,把屏幕染成滚烫的红色。

手机突然震动,唐知远的私信跳出来:“高校法学社要组织‘过渡性治理’研讨会,能不能采访林昭?”

她抬头望向东边渐亮的天际线,喉结动了动。

林昭昨晚在电话里说“现在是舆情敏感期”时的疲惫声线还在耳边,指尖在回复框里敲了又删,最终发过去:“他现在不能出声——但你可以写一篇‘公民担责的合法性边界’。”

发送键按下的瞬间,穿蓝布衫的老太太攥着担保书复印件跑远了,晨雾里只余她的背影,像片被风托起的云。

顾轻语收起相机时,看见地铁站电子屏闪过一行字:“青阳区绿色工坊项目舆情热度突破百万。”

上午十点十一分,省自然资源厅七楼会议室的百叶窗漏进几缕白光,照在郑砚铭推了又推的金丝眼镜上。

他面前的舆情简报被翻得边角卷起,第三页赫然印着顾轻语拍的老太太举担保书照片,标题刺目:《谁在替未来签字?

“环评预审已完成技术合规评估,结论是‘无重大生态风险’。”国土空间规划处处长的声音像根细针。

“九十年代也有‘先建后批’先例……”用途管制处副处长补充的话还没说完,郑砚铭“啪”地合上文件,镜片后的目光冷得像冰锥:“先例不是依据!程序就是底线!”

会议室里的空气骤然凝固。

他抓起西装外套往外走时,皮鞋跟在大理石地面敲出急促的鼓点,却在转角处顿住——秘书小周举着张泛黄的纸,轻声道:“今早整理您父亲遗物,发现了这个。”

郑砚铭接过那张复印件,褪色的钢笔字力透纸背:“改革之难,不在无法,而在无人敢试。”他的指节微微发颤,抬头望向窗外,云州市的轮廓在薄雾里若隐若现,像幅没干透的水彩画。

中午十二点整,石井村工地的黄土被晒得发烫。

老吴摘下草帽擦汗,全站仪的镜头在阳光下闪着银芒,三个退休测绘员正弯腰调整三脚架。

沈清欢从帆布包里摸出张便签条,装作系鞋带悄悄塞给林昭——“技术指导组”的红章在便签角落若隐若现,背面是她娟秀的小字:“他们说是‘非正式巡查’,但留下了施工规范手册。”

林昭蹲在地上,红漆刷过的木桩在黄土上排成整齐的线。

他抬头时,老吴正眯眼盯着全站仪的目镜,皱纹里全是笑:“小林,你这桩位放得比我当年还利索。”

“您当年测开发区,也是这么干的吧?”林昭把红漆刷别在腰上,指尖蹭了蹭裤腿的泥点。

老吴直起腰,浑浊的眼睛突然亮起来:“那时候哪有这么多规矩?领导说‘把路修通’,我们就扛着仪器往野地里扎。有回下暴雨,仪器进了水,我揣在怀里焐了半宿——就想着,路通了,人就活了。”

远处传来推土机的轰鸣,林昭望着刚平整好的地基,系统提示音在耳内轻响:“民众信任度+3,政治信用90点。”他摸了摸口袋里那张皱巴巴的担保书,墨迹在体温里微微发暖。

下午三点五十六分,云州大学法学院报告厅的顶灯刷地亮起。

唐知远站在讲台中央,投影屏上“青阳绿色工坊事件的制度启示”几个字还在闪烁。

他攥着演讲稿的手心里全是汗,却听见台下掌声像炸响的春雷——刚才引用白知秋“法律滞后性”观点时,第三排白发教授带头鼓起了掌。

散场时,《云州法治报》的女记者拦住他,话筒直抵他下巴:“你觉得林昭是英雄还是赌徒?”

唐知远望着窗外斜照的夕阳,想起昨晚和林昭通电话时,对方说“我只是不想让327个家庭等”的平静语气。

他喉结动了动,声音里带着点哽咽:“他是第一个在空白处签字的人。”

晚上七点二十九分,林昭办公室的台灯投下暖黄的光晕,系统界面突然跳出刺目的红色警告。

阮棠的虚影浮在电脑前,旗袍上的玉兰花纹泛着幽蓝的光:“检测到多方博弈势能积聚,启动‘规则模拟推演’——生成三种政策走向:A. 全面叫停(概率41%);B. 设立试点区(概率38%);C. 推出临时管理办法(概率21%)。”

“建议推动C路径——需在48小时内促成一次高层现场调研。”阮棠的声音比往日沉了几分。

林昭的手指在桌面敲出急促的节奏,目光扫过桌上摊开的《云州日报》,头版正是顾轻语拍的老太太举担保书照片。

他抓起手机拨通顾轻语的号码,听见对方接起时的喘息声,突然笑了:“明天上午,你把摄像机架在工地上——就说,我们在等一个‘合法出生’的机会。”

窗外的乌云越压越低,第一声惊雷滚过天际时,林昭看见办公桌上的担保书被风掀起一角,露出最底下父亲的老照片——年轻时的父亲站在旧城区拆迁现场,笑容和此刻的自己,在闪电的冷光里重叠成清晰的影。

晚上九点十七分,市国土局档案室的走廊灯光忽明忽暗。

柳小舟抱着一叠泛黄的地籍图从库房出来,高跟鞋在瓷砖上敲出细碎的响。

她经过307室时,听见里面传来翻找文件的动静,借着门缝漏出的光,隐约看见“92年开发区特批档案”几个字。

她脚步顿了顿,怀里的图纸窸窣作响——明天要交给林昭的“历史审批案例汇编”,最上面那份文件的标题,在阴影里闪着模糊的光:《关于特殊时期建设项目容缺审批的会议纪要(1993)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