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红楼梦之宝黛》
文/王丁强
两只如水之瞳
轻启音乐之门
芬芳的花瓣
从两块传奇里允许而出
血与泪的痴情
在正白旗的妙灵虚幻里
翩舞的蝶也为你
楚楚动人
一颗忧伤的春天
淡黄的心
滴落枝头
低吟葬花词
作者简介
王丁强:北京词作家、诗人、编剧、资深媒体人。政协委员。1975年出生于河南安阳内黄县。199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诗歌研修班结业,专科毕业于武汉速记进修学院。曾参军入伍至湖南郴州市某部,后被派往广州市花都区学习。曾担任《演讲与口才》杂志社编辑,《今古之窗》杂志社记者。中国诗歌学会会员、中国散文学会会员、中国小说学会会员、中国音乐着作权协会会员、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、河南省微电影协会会员、杭州市文学学会会员,苏州大学文学院特邀讲座嘉宾,第三届中国诗歌春节联欢晚会总撰稿人,第二届中国书画春节联欢晚会策划,第九届华语诗歌春晚特邀嘉宾,第二届中国葡萄牙文学论坛特邀嘉宾,第十届全国戏剧文学研讨会特邀嘉宾,第十八届、第二十届北京文艺论坛特邀嘉宾,甘肃省世纪之星影音有限公司文学顾问。曾多次受邀参加电视节目人物访谈。诗歌曾入选《中国诗人生日大典》《北漂诗篇》第三卷、四卷、五卷等多个版本。
——题记
2003年深秋的北京西站,裹挟着煤烟味的风卷着枯叶扑在王丁强脸上。这个刚从湖南军营退伍的河南青年,背着塞着《红楼梦》和三件换洗衣物的帆布包,站在人潮里数着天桥上的霓虹灯——那是他第一次看清这座城市的轮廓,像一块被无数人啃过的巨型面包,饱满又带着齿痕。
一、速记本上的北京地图
"您这儿招编辑?我会速记,还会写诗。"在《演讲与口才》杂志社的铁皮门外,王丁强把磨出毛边的速记本递过去。本子里夹着他在军营熄灯后就着应急灯写的诗,纸页边缘还留着防区蚊子叮咬的痕迹。总编辑翻到某页突然停住:"这篇《哨所的月亮》,把钢枪写得会喘气,明天来上班吧。"
那间位于西三环老写字楼里的办公室,成了他的第一个文学战壕。白天他用速记符号追赶着作家访谈的语速,晚上就蜷在编辑部沙发上,把速记本反过来写诗。有次加班到凌晨,他发现窗玻璃映着自己和远处央视大楼的轮廓,提笔写下:"我的影子比裤腰带还瘦,却要系住整个北京的黎明。"这句后来被收入《北漂诗篇》的句子,当时只是为了驱散困意。
2005年春节,他攥着第一个月工资给家里寄了800块,自己留了200块在地下室过除夕。房东大娘送来的饺子还冒着热气,他却对着电脑屏幕里母亲的照片发呆——屏幕右下角弹出的QQ消息,是中国诗歌学会发来的入会通知。窗外的鞭炮声炸响时,他把脸埋进刚收到的会员证,油墨香混着饺子味,成了记忆里最烈的酒。
二、从地下室到人民大会堂
"北漂的地下室分三六九等,我住过的那间,下雨时得把脸盆摆成八卦阵。"王丁强常对后来者调侃那段日子。2007年他辞职专事创作,在通州梨园的地下室里熬过了三年。天花板渗水的渍痕在他眼里幻化成《红楼梦》里的大观园,潮湿的空气里,他写出了《宝黛》里"一颗忧伤的春天/淡黄的心/滴落枝头"这样的句子。
有次文联组织采风,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裤坐进大巴。当其他作家谈论着最新的畅销书时,他正偷偷用手机备忘录记下车窗外掠过的拆迁标语——那些"拆"字上的红圈,后来成了他剧本《北漂记》里最醒目的符号。采风结束时,《人民文学》的编辑拍着他肩膀:"小丁,你的文字带着铁锈味,这是北京的真味道。"
2010年冬天,他的剧本《军营速写》获了全国戏剧文学奖。去人民大会堂领奖那天,他特意穿上退伍时带回的军靴。站在金色大厅里,他忽然想起新兵连第一次紧急集合,自己穿反了裤子却跑得最快。"文学和当兵一样,重要的不是装备,是往前冲的狠劲。"他在获奖感言里说这话时,台下坐着的编剧们未必知道,他的军靴鞋底还沾着通州地下室的泥。
三、让文字成为通天塔
"王老师,这个意象太晦涩了。"苏州大学文学院的教室里,学生指着他诗里的"正白旗的妙灵虚幻"提问。王丁强走到黑板前画了两个圈:"《红楼梦》里的大观园是一个圈,我们北漂的出租屋是另一个圈,两个圈的交点,就是这行诗。"台下的掌声里,他仿佛看见二十年前那个在安阳内黄县中学图书馆偷读《红楼梦》的少年。
作为中国诗歌春节联欢晚会的总撰稿人,他曾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脚本上写下:"让每个汉字都成为灯笼,照亮所有赶路的人。"为了这句台词,他熬了七个通宵,把北岛的冷峻、海子的炽热、自己的沧桑熔铸成适合朗诵的节奏。彩排时,歌唱家戴玉强拍着他的背:"你写的词有股劲儿,像二锅头混着乡愁。"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