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其他 > 明末穿越,闯王一统 > 第154章 西域井影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永昌九年的夏日,仿佛将所有的酷热都倾泻在了北京城。紫禁城的琉璃瓦在烈日下泛着刺目的光,殿宇间的空气凝滞不动,唯有知了声嘶力竭的鸣叫,更添几分烦闷。然而,数千里之外的哈密卫,却是另一番天地。这里没有北京的溽热,只有戈壁滩上永不停歇的风,裹挟着沙尘,吹打着这座孤零零的土城,带来一种深入骨髓的干燥,以及一种远比天气更令人窒息的压抑。

风起时,黄沙漫天,天地间一片混沌,连那轮西垂的落日也变得黯淡无光,像一枚巨大的、锈蚀的铜钱,悬在荒凉的地平线上。风沙掠过残破的城墙,发出呜呜的声响,如同无数冤魂在低语。这就是监察御史朱雍梁踏入这片土地时的第一印象。

他勒住马缰,坐下骏马因长途跋涉而喷着粗重的鼻息,蹄子在松软的沙地上不安地刨动。朱雍梁望着眼前在炙热气流中微微扭曲、仿佛海市蜃楼般的哈密卫土城轮廓,清俊而略带风霜的脸上,看不出丝毫喜怒。他身姿挺拔,即便是一身寻常客商的打扮,也掩不住那份经史浸润出的儒雅与身为御史的刚正气质。

他是前明宗室岷王朱楩之后,血脉里流淌着朱明皇室的血液。然而,国破家亡,沧海桑田,曾经的天潢贵胄,在时代的洪流中也不过是一叶浮萍。他最终选择效忠于这片土地上新的主人——大顺皇帝李自成,并非全然出于苟活,更因大顺初立时那“均田免赋”的口号,曾让他这样早已边缘化的宗室旁支,也隐约看到过一丝革除旧弊、天下大同的希望。大顺定鼎,他因通晓经史、为人刚正不阿而被荐为御史,肩负起巡查百僚、肃清吏治的重任。此行哈密卫,便是他御史生涯中一次极为关键的考验。

哈密卫,这座丝绸之路上的古老重镇,自天嘉侯左良玉奉旨击退窥伺的罗刹人后,便一直由他镇守。捷报传至京师时,陛下龙颜大悦,厚赏三军。左良玉及其麾下将士,一时风头无两,成为朝野称颂的英雄。然而,荣耀的背后,阴影悄然滋生。

不久前,那面设立在京师承天门外、鼓励百姓直达天听的登闻鼓,被一位从哈密卫千里跋涉而来的老翁敲响。老翁衣衫褴褛,骨瘦如柴,状纸上的字迹歪歪斜斜,却字字泣血,控诉驻守此地的军官与衙门胥吏相互勾结,强占民田,勒索往来商旅,甚至纵容部下骚扰、欺凌本地百姓,其行径令人发指。

此事直达天听,陛下虽未立即震怒,却将查证之责交给了新近履职、与西北军政各方皆无瓜葛的朱雍梁。此刻,他身边只跟着一位沉默寡言、眼神却透着精明的老师爷。两人扮作收购皮货的客商,在进入这座土城之前,已在外围的村落和牧区暗中查访了数日。

所见所闻,让朱雍梁的心如同浸入了冰水,一点点沉下去。起初,那些面黄肌瘦的百姓、眼神闪烁的牧民,无不对他们这些“外乡客”讳莫如深,直到确认他们并非官面上的人,甚至暗中接济了些许财物后,才敢在夜深人静时,压低声音,小心翼翼地吐露几句。

零碎的信息拼凑起来,指向很明确,作恶者多是左良玉麾下的中下层军官,以及依附于军队势力的一些衙役。他们利用胜利者的权威和边陲之地天高皇帝远的便利,编织着一张细密而严酷的欺压良善的网。强占的水渠、被低价强买的皮货、以巡查为名的敲诈……一桩桩,一件件,虽非左良玉直接指使,但其治军不严、纵容部下之责,恐怕难辞其咎。

夕阳将他的身影拉得细长,投在苍茫的戈壁上。朱雍梁深吸了一口混合着沙土和干燥蒿草气息的空气,低声问道,声音因连日奔波而有些沙哑:“师爷,这几日暗访所得,笔录都整理妥当了?”

一直默默跟在他身后的老师爷,闻声轻轻拍了拍随身携带的、略显破旧的布囊,里面厚厚的册子轮廓隐约可见。“东家放心,都已详记在案,人证姓名、住址,物证线索、藏匿之处,均已分明,只待核实。”师爷的声音平稳低沉,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。

朱雍梁点了点头,目光投向那座在暮色中愈发显得黝黑沉重的土城,眼神坚定如铁。“进城。我们直接去驿馆落脚,明日便以监察御史的身份,正式拜会左将军,然后……据实上奏。”

他知道,左良玉是功勋卓着的宿将,在军中根基深厚,门生故旧遍布西北。弹劾他的部下,无异于虎口拔牙,必将引来狂风暴雨般的反扑。但登闻鼓既立,陛下赋予百姓直诉之权,他身为御史,职责所在,不容退缩。帝国的律法尊严与新政的威信,绝不能在这西北边陲,被这股歪风邪气所玷污。

与此同时,北京的紫禁城内,虽已过了最炎热的午后,建极殿(此时沿用明称)中仍残留着一丝驱之不散的暑气。殿内角落放置的冰盆散发出缕缕白汽,稍稍缓解了闷热。李自成屏退了左右侍从,只留下内阁首辅李岩与刚刚被赐予光禄大夫虚衔、却因见识超卓而时常参与机要议事的戚睿涵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