斥候的话音如惊雷般在街头炸响,李诚手中的长枪猛地攥紧,枪杆上的纹路被指节压得发白。秦良玉所率援军乃是宁远城唯一的指望,如今身陷重围,若有闪失,不仅锦州卫防线会彻底崩溃,宁远城也将沦为孤立无援的绝境。
“愿军遭遇伏击的具体位置在哪里?敌军兵力多少?”李诚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,目光死死盯住斥候。
斥候喘息着回道:“回将军,消息是锦州卫突围的士兵带来的。秦将军行至松山城西南的欢喜岭时,遭遇皇太极麾下多尔衮与济尔哈朗的联军伏击,敌军约有四万之众,将援军困在山谷之中。秦将军率部拼死抵抗,已激战两日,粮草箭矢即将告罄!”
吴三桂脸色愈发难看,跺脚道:“皇太极这老狐狸,竟是声东击西之计!前日攻城不过是虚晃一枪,实则早已埋下伏兵等着援军!”他转头看向李诚,语气急促,“李将军,如今之计,必须即刻派兵驰援秦将军。否则一旦援军覆灭,我等在宁远城也是坐以待毙!”
李诚眉头紧锁,脑中飞速盘算。宁远城刚经历大战,守军伤亡近两千,城防亟待修复,城中百姓还需安抚。若分兵驰援,城中兵力便会空虚,倘若皇太极趁机再次攻城,仅凭剩余兵力根本难以抵挡。可若不救,秦良玉与两万将士危在旦夕,锦州卫也将门户大开。
“周文,你即刻清点城中剩余兵力、粮草与城防器械,务必在三个时辰内上报。”李诚当机立断,转头对身旁的参军吩咐,“同时传令下去,安抚百姓,组织民夫抢修城防,加固城东密道入口,防止敌军再次偷袭。”
“末将领命!”周文抱拳而去。
李诚看向吴三桂:“吴将军,宁远城需你留守。我率一万五千精锐驰援欢喜岭,务必解秦将军之围。你需坚守城池,密切关注皇太极大营动向,若敌军攻城,务必撑到我率军返回。”
吴三桂面露难色:“李将军,城中仅余三万兵力,你带走一万五千,剩余兵力防守全城已是捉襟见肘。况且皇太极狡诈多端,若知晓你率军离城,定然会倾巢来攻。”
“我自有计较。”李诚目光坚定,“我会留下张彪率领五千骑兵,配合你的守军布防。你可在城头多插旌旗,虚张声势,让皇太极误以为我军主力仍在城中。待我解了欢喜岭之围,便率军火速回援,前后夹击之下,定能重创联军。”
他顿了顿,补充道:“另外,你需每日派遣斥候前往欢喜岭方向打探消息,若有异动,即刻派人通报。粮库需再加派重兵看守,严格管控粮草消耗,确保坚守期间物资充足。”
吴三桂深知事态紧急,不再犹豫:“好!李将军放心,我定死守宁远城,等你凯旋!”
当日午后,李诚率领一万五千精锐,悄然出了宁远城西城门,向欢喜岭疾驰而去。大军避开联军可能设伏的大道,沿着山间小路行军,一路偃旗息鼓,尽量不暴露行踪。
李诚身先士卒,与将士们一同赶路。夜色渐浓,山间寒气刺骨,将士们却毫无怨言,脚下步伐愈发急促。他们深知,多耽误一刻,秦良玉与援军便多一分危险。
次日黎明,大军行至欢喜岭附近的一片密林。李诚下令全军休整,派出数名斥候潜入山谷探查敌情。半个时辰后,斥候返回禀报:“将军,联军在山谷两侧山头布下重兵,以弓箭和火炮封锁谷口,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分别坐镇南北两寨,轮番向谷中援军发起进攻。秦将军的部队已退守山谷中央的高地,凭借地形顽强抵抗,但将士们伤亡惨重,箭矢已所剩无几。”
李诚登上密林旁的小山丘,借着晨光向山谷望去。只见山谷两侧火光冲天,喊杀声隐约传来,联军的旗帜在山头上迎风招展,密密麻麻的士兵如蚁群般向谷中冲锋。谷中央的高地上,明军的旗帜依旧挺立,但已显得有些残破,隐约可见将士们挥舞着刀剑,与联军展开肉搏。
“敌军兵力四倍于我驰援部队,且占据地形优势,正面强攻必然伤亡惨重。”李诚沉吟片刻,眼中闪过一丝决然,“传我将令,兵分三路。第一路,由副将赵虎率领五千步兵,从山谷北侧迂回,佯攻多尔衮的北寨,吸引敌军注意力;第二路,由副将陈武率领五千步兵,从山谷南侧突袭济尔哈朗的南寨,烧毁敌军粮草;第三路,我亲自率领五千骑兵,趁敌军注意力被牵制,从谷口正面冲锋,直捣敌军中军,与秦将军的部队里应外合!”
将士们领命,迅速兵分三路,向预定位置进发。李诚翻身上马,抽出腰间长剑,目光如炬:“兄弟们,秦将军与两万将士正在谷中浴血奋战,我们多杀一个敌人,他们便多一分生机!随我冲锋,救出援军,凯旋而归!”
“杀!杀!杀!”五千骑兵齐声呐喊,声音震彻山谷。
此时,山谷北侧的赵虎率领步兵,已悄然逼近多尔衮的北寨。随着一声令下,明军将士们呐喊着冲向寨门,点燃了寨外的栅栏。多尔衮正在帐中指挥攻城,听闻北寨遭袭,大怒之下,连忙调派三千兵力回援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