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贞观十一年末,长安城笼罩在一片辞旧迎新的氛围中,然而皇城内的太极殿,却弥漫着一种不同于往岁的凝重与暗流涌动。今日是年内最后一次大朝会,京官五品以上皆需入殿,黑压压的官员按品阶分列两侧,庄严肃穆。

端坐于龙椅之上的李世民,神情威仪,目光如炬,静静地聆听着各部院主官对这一年来政务的总结汇报。户部尚书首先出列,声音洪亮,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:

“启奏陛下,贞观十一年,因辽东道新辟,盐铁布帛官营大兴,海外贸易畅通,国库岁入较之去岁,激增五成有余!仓廪充盈,前所未有!”

接着是兵部尚书:“陛下,辽东道驻军已初步整编完成,得益于辽东铁矿反哺,长安及各地武库,新式火器储备充足,新军操练精熟,士气高昂!”

工部、吏部、礼部……一道道奏报,无不彰显着贞观十一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丰收之年、强盛之年。改革的成效,化为了实实在在的数字与国力,回荡在太极殿中。大部分官员,尤其是那些紧跟皇帝步伐的革新派,脸上都带着自豪与振奋。然而,以卢承宗、崔琰等人为首的世家门阀代表,虽然面色平静,但眼底深处却是一片冰寒。这些辉煌的成绩,每一条都像是在削弱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。

待所有常规汇报完毕,殿内暂时陷入一片寂静。所有人都知道,重头戏往往在后面。果然,李世民缓缓开口,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:

“诸卿所奏,朕心甚慰。贞观以来,励精图治,至今年方见大成效。此乃众卿努力,亦是上天庇佑。然,有功则赏,有过则罚,方为治国之道。”

他目光扫过全场,最终落在了文官队列中后段,那位因是侯爵却无实职而平日并不需要上朝的年轻人——林昊今日也被特旨召来,静立一旁。

“清源县侯林昊,”李世民的声音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,“自入朝以来,屡献奇策,功在社稷。先是献高产粮种,解万民饥馑之忧;后献格物之学,兴教化,利工坊;更献飞梭织布、改良造纸、活字印刷、精盐提炼等诸多妙法,使我大唐国库充盈,军械精良,文教大兴!此等功绩,旷古烁金!”

他顿了顿,不给众人反应的时间,直接抛出了震撼性的决定:

“朕决议,擢升清源县侯林昊爵位一级,晋封为清源郡公!另,授通议大夫之散官职位,准其参与朝会议政,以备咨询!”

“嗡——!”

李世民的话音刚落,整个太极殿如同炸开了锅一般,瞬间沸腾起来!

晋封郡公!授散官,准其议政!

这意味着林昊从一个仅有爵位、不涉实务的勋贵,正式踏入了大唐帝国的权力核心圈层!虽然通议大夫是散官,但“准其参与朝会议政”这八个字,赋予了林昊在最高决策场合发声的权力!以他深受帝心、屡献奇策的地位,其影响力将不可估量!

“陛下圣明!”房玄龄几乎是第一时间出列,声音洪亮,带着由衷的赞同,“林郡公虽年少,然其才学冠绝古今,所献之物皆利国利民,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!擢升其爵,授以官职,正合赏功之要,亦显陛下求贤若渴之心!臣,附议!”

长孙无忌紧随其后,语气沉稳:“陛下,林郡公之才,非常理可度。其所献诸法,于国于民,裨益之大,确非常人可比。如今朝廷正值用人之际,破格提拔,正显陛下不拘一格用人才之魄力!臣,亦附议!”

程咬金更是咧着大嘴,声若洪钟地嚷嚷:“俺老程举双手赞成!林小子……不,林郡公的本事,那是顶呱呱的!要不是他,俺们哪来那么多新式火器打胜仗?哪来那么多便宜布匹和盐巴?升官晋爵,应该的!谁要是不服,先问问俺老程手里的马槊答不答应!”他这话虽粗,却代表了一大批因林昊的“格物”之学而受益的武将的心声。

然而,反对的声音如同预料中那般,尖锐地响起。

卢承宗深吸一口气,强行压下心中的惊怒,出列躬身,语气看似恭敬,却带着锋利的质疑:

“陛下!臣以为此事大为不妥!林县侯……林昊虽有微功,然其年不过弱冠,资历浅薄,于朝廷并无尺寸统兵牧民之功!岂可因献上些许‘奇技淫巧’之物,便骤然擢升至郡公高位,更授予散官,参与朝政?此例一开,恐寒了天下兢兢业业、按部就班之臣工的心啊!且我大唐爵位,非军功、社稷大功不轻授,林昊所献之物,虽有益处,然比之开疆拓土、定国安邦之功,岂可同日而语?望陛下三思!”

他这番话,立刻引来了众多世家官员的附和。

“卢公所言极是!”一位崔姓御史出列,言辞激烈,“陛下!林昊所献,不过是匠人之术,登不得大雅之堂!若因此便封公授官,岂不是告诉天下人,读书明理、治国安邦不如鼓捣机巧之物?长此以往,国将不国啊!”

另一位郑姓官员也道:“陛下,林昊来历不明,其所学更是迥异于圣贤之道,恐非正道!如此骤登高位,参与机要,臣等担忧其惑乱朝纲,误导圣听!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