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们紧紧抓住“资历”、“正道”、“祖制”这几条,试图将林昊的功劳贬低,将他的晋升定义为破坏规矩的恶例。
面对这些攻讦,房玄龄面色不变,从容反驳:“卢公此言差矣!何为社稷大功?能让百姓吃饱穿暖,是不是社稷大功?能让国库充盈,是不是社稷大功?能让军械精良,开疆拓土无往不利,是不是社稷大功?能让文教大兴,寒门有路,是不是社稷大功?林郡公所献之物,看似‘奇技’,然其产生之效,哪一样不是关乎国计民生之根本?其功绩之巨,远超寻常开疆百里!岂能因非传统之功,便轻描淡写,视为‘微功’?”
魏征此刻也站了出来,他素来严峻,此刻却目光清明:“陛下,臣以为,赏罚之道,在于其效,而非其形。林昊之功,实效卓着,惠及万民,强盛国家,此乃不争之事实。若因其功非由常途而立,便不予重赏,才是真正的赏罚不明,寒了天下有心为国效力之士的心!至于所谓‘正道’,臣只问,于国有利,于民有益,便是最大的正道!”
这时,一个出乎意料的声音响起。国子监祭酒孔颖达,这位素来德高望重、代表着传统文官体系的大儒,缓步出列。
顿时,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。世家官员们眼中露出期待,希望这位大儒能站在他们一边,从“义理”上驳斥林昊。
然而,孔颖达却对着御座深深一揖,声音沉静而有力:
“陛下,老臣以为,房相、魏公所言,乃老成谋国之论。”
只此一句,便让卢承宗等人脸色骤变!
孔颖达继续道:“老臣以往,或对格物之学有所误解。然,林郡公不仅献出利于民生国家之实学,近日,更向陛下、太子献上‘拼音’之法,并倡议编撰旷古未有的《贞观字典》!此二事,乃功在千秋、泽被万代之文教盛举!老臣蒙陛下信重,得以参与字典编撰,深知其意义之重大,远超个人名利得失。林郡公胸怀之广,见识之远,心系文教之诚,老臣……敬佩不已!”
他抬起头,目光扫过那些面露惊愕的世家官员,缓缓道:“若论对社稷、对文教之功,林郡公封公授官,老臣认为,实至名归!若有人只因门户之见,或因林郡公之功触及自身私利,便妄加非议,阻挠封赏,才是真正罔顾国家大利,有负圣恩!”
孔颖达这番话,分量极重!他不仅肯定了林昊的功劳,更从文教大义的角度,给了那些以“正道”自居的世家官员一记响亮的耳光!连最讲究“正道”的孔祭酒都如此说了,他们还能以什么“正道”来反对?
殿内的辩论风向,瞬间彻底倒向了支持林昊的一方。
李世民将这一切尽收眼底,看到火候已到,他不再给反对者更多纠缠的机会。他霍然起身,一股强大的帝王威压瞬间笼罩整个太极殿,原本嘈杂的议论声戛然而止。
“够了!”
李世民的声音如同金铁交鸣,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:
“林昊之功,朕与天下百姓,看得清清楚楚!其才其能,于大唐有再造之功亦不为过!赏功罚过,乃人主之权,亦是激励天下贤才之道!”
他目光如电,扫过以卢承宗为首的世家官员群体,语气森然:
“朕意已决!擢升林昊为清源郡公,授通议大夫,准其参与朝会议政!此事,无需再议!”
“退朝!”
说罢,李世民袖袍一拂,不再看任何人,转身便从御座后的屏风离去。
“臣等恭送陛下!”房玄龄、长孙无忌、程咬金、魏征、孔颖达等人率先躬身行礼,声音洪亮。
卢承宗、崔琰等人面色惨白,如同被抽空了力气,呆立当场。他们知道,在这场至关重要的朝堂交锋中,他们一败涂地。
(感谢“用户”的用爱发电)